返回第164章 冲 突(第1/2页)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想到这里,秦烈重重的伸了一个懒腰,自己军队的改革不仅仅是训练几支“特种部队”那样简单,若是真是这样的话,那干脆所有的仗都让陷阵营还有铁浮屠去打就好了。

    打仗,尤其是在这个古战场上打仗,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所有兵种的强项,不能再大戈壁用水军,不能在长江上用骑兵这样的道理浅显易懂,可是换了一个环境就有很多统率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骑兵不擅长山地作战,那战国时的赵括就是让白起引到山地去了,这种事情同样浅显易懂,山地发挥不了骑兵的威力,可是仍然断送了四十万将士。

    秦烈真正要做的,是全面提升自己士卒的作战能力。

    为了保证作战士兵的战斗力和体力,对士兵的训练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而在古代士兵的日常训练中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进行武器操练、体力训练和队列阵法。这三大主要训练部分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士兵的身体素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秦烈也想过要将现代军队训练的方式作为军队的主要训练方法,可是秦烈穿越到这里的时候,打了几场仗,就发现根本行不通,古代练兵和现代练兵是不一样的,现代训练军队更注重单兵作战能力,也就是力量,可是古代练兵却更注重耐力。

    对于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训练结果的不同,一个重视力量的提升,一个则重视耐力的提高。而想进行肌肉的力量训练,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个人的肌肉承受力不同,所以因对其做出专门的训练方式,而且还要配套补充相应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这对于艰苦的古代军营生活是很难做到的。

    况且在古代时很少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这个说法,而军队的训练方法都是继承前代,又结合当代的武器发展或者作战需求来实践的,况且古人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才会缺少对力量训练的要求。

    还有就是古代作战对耐力的需求大。在古代的战场中,作战时间是一个不能保证的因素,少则几个时辰,多则几年,虽然实际上两军交战时间可能不长,重点是在于前期的训练与准备,这种时候士兵是很辛苦的,又加上在封建社会早期的冷兵器时代,作战兵器的战斗力普遍不高,这时候长时间作战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耐力训练的好处就是增强士兵的体质,提高士兵对抗疲劳的能力,防止过度疲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战场中,对士兵的耐力需求更大。

    还有就是受兵制不同的影响,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因为时势的不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兵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直都有闲时为兵,忙时为农的农兵结合兵制,例如武则天时期的团结兵制、宋代的农兵制和募兵制等。

    这样的兵制有两个不利因素。首先训练有间歇性,仅仅在一段时间得到训练,训练有时效性,不利于训练成果的巩固。其次是募兵制招募的大都是流民与老弱残兵,士兵素质不能保证。而力量训练都是要在一定的耐力训练上进行的,这时候连耐力训练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效性,更别说力量训练了。

    所以说由于受古代兵制和士兵素质等因素影响,又加上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为了应对作战需求,耐力训练要比力量训练更有效果。

    至于秦烈想通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知道,自己如果真的这样改了,那自己说不定会死的很惨,毕竟不是什么最新什么就是好的,是什么适合才是最好的,对于三国时的军队,若是采用现代特种兵的作战方法,也许会在战场上出现这么一个诡异的局面:

    几队身穿便衣的士卒,分成小分队,通过极为熟练的反侦察技巧,偷偷的潜入敌后,然后几个单兵作战非常勇猛的士卒就看着地方军营有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