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漫长的黑暗(第1/2页)  疑雾密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几年前,有一个麦子的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名字叫做:大山里的孩子。

    文章里浓墨重彩的描述了一位叫小光的男孩。

    小光是大山里孩子的代表性人物,那年小光六岁,在大河镇中学小学上一年级,是一个身高只有98公分,体重差一点才15公斤的男孩。

    小光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小光还有一个三岁的弟弟和一个一岁多的妹妹。

    父亲邓松明以前在外面打工,凭着年青壮实的身体在工地上搬砖,也挣了一些辛苦钱。

    用这些辛苦钱讨了隔壁村一个胖姑娘当了媳妇,婚后的生活虽然朴实,但也过得还算幸福,毕竟两口子年青,生活还是有奔头的。

    不幸发生在一年前,邓松明在工地上打工的时候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虽然命保住了,但瘸了一条腿。

    至此之后,重活累活也干不了。加上自己也没有什么文化,打工挣钱这条路走不通了,只能回到家里靠着几分薄田过日子。

    胖媳妇被生活累成了瘦媳妇,眼见着生活无望,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抛下年幼的三个孩子,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邓松明去找过,但媳妇有意躲着他,如何找得着?

    后来索性也放弃了,家里还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呐。

    但一个大男人毕竟粗心,所以三个孩子的日子过得也是相当粗糙。

    小光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背着一个硕大的帆布包,帆布包里除了课本之外,还有两个梆硬梆硬的馒头,一个大的矿泉水瓶子从家里的水缸里装满了水。

    大河中心小学没有食堂。

    这一瓶水,两个馒头,是小光的早餐和午餐。

    记者麦子写下这篇文章之前,在小光的家里借住了两天,早上起来和小光一起去上学,晚上一起放学,算是体验生活。

    麦子拎了拎小光的书包,这个几乎和小光的身高差不多的书包,沉重无比,小光背在背上从后面远远地看上去。

    好像是一个移动的书包。

    小光就是这样背着这个差不多有20斤的书包,早上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晚上又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回家。

    而支撑小光这一天的仅仅是两个冷馒头,和一瓶山泉水。

    麦子在宝石村记录小光生活点滴的时候,正是隆冬时节,每天看着小光身着单衣,脚穿着破洞的运动鞋,手上长着冻疮走在山路上的情形,那简直是心酸到了极点。

    尤其是霜冻的早上,山路湿滑,一不小心,出溜一下滑出去好几米远。

    但这孩子性格坚韧,摔倒之后又爬起来继续朝前走。

    记者麦子的文笔不错,文章也确实感人,尤其是邓小光这个孩子令无数城市里的人动容,他们甚至不敢相信如今这个时代,还有生活过得如此惨淡的人存在。

    文章见报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捐款捐物。

    但这些只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来就有慈善机构做了一件大好事,捐钱在村口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学校,为村里的孩子们创造了福利,一出家门口就有学上,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受那份罪了。

    邓小光也再也不用每天那么早起床,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了。学校就在家门口,他可以多睡两个多小时的觉。

    学校建成一年之后,记者麦子再一次去宝石村里见到了邓小光。

    这小家伙,脸上红润了不少,个头长高了不少。身上穿着一件某运动品牌的外套。

    这件外套值老鼻子钱了,麦子以为小光老爹发大财了,一问才知道这件衣服是好心的城里人捐的。

    麦子见到邓小光的时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