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四百九十四章 沿途所见(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城阳和三九的车队停停走走,聊完了养路队,又聊了青李邮递,又聊了自行车,又聊了如今青山城每天进出的车马流量和货物量,花了一整天才从山阳地界走到青山县城。

    靠着城阳提供的文牒,她们叫开了关闭的城门。

    她们比原定的时间晚三天抵达城里,此时已经是腊月十八,宵禁后的青山城依然十分热闹。

    吴县令上任后陈情申请将青山城宵禁的时间和策略都改了,时间推后到亥时开始,策略是只关闭城门,不关闭坊市,当然也不会关闭商铺酒肆了,只是衙役会对超过四个人及以上的聚会格外注意,遇到单独的行人还会护送一段。

    青山城的衙役数量很多,除了定员的衙役(可以理解为正式编制),还有李咎提议后扩招的非定员辅助衙役(临时工)。

    吴县令一开始觉得养这么些人有点过于臃肿、累赘,不过因为信任李咎,他还是按照李咎的建议从换防的军队里招募了一些退伍的士兵。

    很快他就感觉到扩招衙役后的优势了,他的政令得以畅通无阻地执行,再也不是以前连县城都出不去的状态了。

    什么宗族、乡望、乡贤,在代表官方的衙役面前如土鸡瓦狗般轻松瓦解。

    这个年代的平民恐惧官吏,在衙役面前天然矮半截。政令不下乡更多地是因为没有那么多胥吏可以行使管理的权力,这就给了宗族-家庭这个小单元操作的空间。

    青山县税收收入非常高,县衙自己也参与了一些暴利产业比如海贸,可以说是富得流油,恰逢开国那段时间征召的士兵到了退伍潮,青山有钱,军队有人,青山县终于可以养得起足量的辅助衙役,这才能挤兑宗族-家庭的话语权。

    不过大雍的官员权力过大,一直放任县衙挤压宗族乡望的权力,未来可能走向更严厉的盘剥。

    李咎暂时没想好怎么应对未来的局面,这种局面再过一千年都未必能解决。

    吴县令则借鉴了军队的换防法,定期更换辅助衙役的驻地,这是个防止衙役和部分乡人串联起来横行霸道的办法,至少现在没有更优解。

    李咎还宽慰过他,换驻地最大的问题不过是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但是青山县就这么大,村子和村子的区别不会太大,远没有换防来得麻烦。

    与其担心衙役不了解当地的事情,不如担心他们七拐八弯地串上关系,连伙聚党地欺上瞒下,为害一方。

    所以吴县令在扩招辅助衙役时把保甲法也引入了,一人违法,为他作保的全部同罪。

    当然这个罪怎么定怎么罚,吴县令还没想好,不过不妨碍他用这个敲打人。

    总之青山县能养得起更多衙役了,吴县令觉得非常满意,甚至述职时听闻司马郡守也常头痛不服管的事,他有种诡异的自豪感。

    城阳踏入青山城的第一感觉就是恍惚。

    时间已是亥时过半,青山城依然星火点点,好些铺面都没打烊,路上还有行人和车马。

    如果是以前的城阳,只会觉得理所应当,现在的城阳却发现了更深的道理。

    这个时间还有这么多人家点着灯——不仅店家要点灯,路人车马也是要点风灯,意味着这些人家都愿意付出灯油火烛的成本。

    还有人在做生意,意味着订单量大到他们必须花上比其他地方的人多的时间才能满足需求,背后必然有相当强的产能和消费能力。

    再就是深夜还在巡视的衙役,他们三人一组,在各个区域里来回巡逻。

    城阳简单地根据这一段路上遇到的衙役的数量推算县城衙役的总量,明显偏多。这时候的城阳还不知道青山城的衙役是三班倒的,如果算上三班倒,还要再多出至少一倍的人数。

    人数多就意味着支出多,出的多意味着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