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5章 [一更]215(第1/2页)  我在汉朝搞基建[穿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嘴上叫着钢筋, 但是刘谈很清楚,他现在能做出来的钢筋跟后世那种有着标准规范的钢筋完全不同。

    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达不到后世那种标准,但即便如此, 在城墙里面加上这些东西也能让城墙更加坚实一些。

    说实话, 以前制作的东西, 不管是什么, 刘谈都因为各种兴趣而接触过。

    甚至有些东西更是亲手做过,然而钢筋这种东西真的超出了他的知识结构范围。

    他唯一记得的就是冷轧和热轧, 至于怎么轧……不知道。

    在完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是不停地实验。

    只不过国库钱财有限, 肯定是支撑不起这样的实验, 所以到最后刘谈还是决定他自己来搞钢筋,弄出成品就卖给朝廷, 然后给一个优惠价格,卖掉的钱再根据汉律上税。

    这个模式也是他和霍光两个人商议出来的结果。

    首先是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国库支出,其实就是刘谈都带头纳税, 那么剩下那些想要逃税的人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能耐比不比北境王大。

    这年头,朝廷的主要收入都是靠税收来保障,霍光就是想让刘谈当一个金字招牌。

    刘谈也觉得这样处理比较好, 难道将手下的铁匠全部召集起来全力攻坚钢筋制作。

    虽然刘谈是个半吊子,但是他手下的工匠已经有了经验。

    至少之前在锻造百炼钢的时候积累下了不少经验, 刘谈先是告诉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成品,然后再大致说了一下制作过程, 这一次的制作过程是真的非常简略, 毕竟刘谈不懂的东西也不敢随便说。

    工匠们在结合刘谈所说的成品和制作过程之后就直接集思广益, 最后给了他一个暂定的流程。

    首先就是锻钢, 钢筋钢筋,不能锻造成钢的话那叫铁筋!

    而锻钢首先要确定的一点就是可否需要达到百炼钢的效果。

    如果是的话,按照工匠的速度,可能一根钢坯需要两到三天才能成型,这还是不停换班不停锻造的结果。

    然而钢坯并不是最后的结果,在得到钢坯之后,还要想办法将它加工成钢筋。

    刘谈算了一下,按照这样的效率,大概十天才能打造出两根钢筋,还是在他要求不高,或者说钢筋根本没有标准要求的情况下。

    这样锻打出来的钢筋能不能用还是个问题。

    刘谈十分发愁地让他们先打造出一根钢筋来试一下强度。

    然后自己回去想怎么才能改进一下锻钢的方法。

    他自己对锻钢了解得不多,但是史书上曾经写过锻钢历史的发展。

    于是刘谈就蹲在自己的书房,开始头秃的回忆史书。

    亏他背的书多,这才在脑子的角落里翻到相关记载,一个是在东汉《太平经》卷七十二,中提到过使工师击治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炒钢法,在铁水之中加入精矿粉,然后再进行反复锻打。

    刘谈在写下来之后直接就把纸给撕了,这个方法也不靠谱,还是要反复锻打,虽然可能需要锻打的次数不那么多,但是万锻还是把他给吓到了。

    他仔细在脑子里有找了半天,最后想起来历史上有个人叫綦毋怀文,这个人发明了宿铁。

    所谓的宿铁也就是灌钢法的产物。

    从名字上来看,炒钢法和灌钢法一般人都分辨不出哪种方法好,刘谈也分辨不出。

    但是《太平经》是东汉时期的著作,而綦毋怀文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根据时间来看灌钢法胜出。

    从东汉到南北朝虽然经历了五胡乱华,但也不至于让技术倒退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