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倒是忘了这茬,“好!益州医院的事你好好做吧!除了医院,你还要办个小学堂,培养一些医学徒。” 兄妹两人说了会儿话,李洛就不再多说,把李沅交给杨汉明,让他们夫妻倾诉相思之情。 大事已毕,该离开益州了。 这三个月,李洛镇压了益州各地的反抗势力,赈济流民,废除保甲,改土归流,清查土地人口,全面推行均田令,基本完善了州郡县乡村五级机构。 他还任命水利专家任仁发修复残破的都江堰,设立蜀锦局振兴蜀锦,施行官牲借民之策,并废除交钞和度牒,兑换发行大唐银币,设立大唐银行益州分行。 可谓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惠民大政一个接一个,迅速扭转了川蜀元据时代民生凋敝,哀鸿遍野的局面。 短短三个月,益州便在李洛君臣的励精图治之下,出现休养生息的复兴之势。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处处都是男耕女织的喜人场景。 “唐王东来,圣人降世”这句话在益州尽人皆知。一时间李洛仁君之名传遍巴山蜀水。 而新编的川戏系列剧《唐王入蜀》,之后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史诗级名剧,经久不衰。 此时,九万新兵也按照唐军制度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苦训。骑兵大将虎古,率领一万骑兵老兵,和党项将领李忆一起在松潘郡大草原训练四万骑兵新兵。 这四万人本来就擅长骑马,训练非常顺利。但是,他们仍然以马战为主,骑射为辅。因为骑射再怎么训练,也比不过蒙古骑兵。 军事政治经济全部上了轨道,李洛这才能放心东归。 他将守卫剑门关一年的唐军调回,换上新的的兵马。而之前一直坐镇剑门关的特务李益,被任命为益州丞,协助杨汉明治理益州。 苗兵和凌霄城长宁军也全部改编为唐军。李洛任命凌霄城守易士英为益州司马使,授予大武士,都督军衔,封一等伯。 州司马使为正三品,位同州牧。是兵部在各州的派出机构,受兵部节制,主管一州兵员招募和退役抚恤,以及军中人事等职权,属于军政衙门。 驻军五品以下武官(不含五品)调动升降,皆由州司马衙门负责,职权不可谓不重。李洛把这个官位给了易士英,当然是对易士英坚守凌霄城的酬功。 因为益州驻军离江南太远,李洛为了管束军纪,还设立了州一级的宪兵机构:司宪局。 司宪局主官是司宪参将,为四品武官,是朝廷司宪署下属衙门,业务上只对司宪署管辖,但人事上被兵部管辖。负责一州驻军和警士的军纪军法,同时也要负责肃反和治安。 因为警士缺乏,李洛还从军中选出一些识字的士卒,担任各级官衙的警士。 于是益州警士堂也有了。警士堂的官长,全部由伤残退役的武官担任。 法士堂和检士堂,当然也全部成立。 李洛也没忘记成立村学,乡学,县学三级学堂。每百户设立村学,教师一人。每千户设立乡学,升级入学,教师两人。 搜刮一切民间识字之人,凡是能识字一千并会算术者,就能择优教授村学,授予村学教师,每季三块银元。 粗通经史而会算术者,择优为乡学教师,每季四块银元。 至于县学,那就更是升级考试了。县学设立教谕四人,已经是九品官吏。必须是正儿八经的文士,才能担任。 但因为高级师资太缺乏,郡学就难以设立了。李洛只能设立了益州学院,以蜀中名士担任教授,作为益州最高学府。 与宋朝官学相比,唐国官学的特点有很多。 一是普及到乡村;而是体系严密,目标明确。如村学两年,目标通识百家姓,会加减法;三是村学阶段,不管男女,最迟七岁强制性入学。四是统一教材。 唐国所用的教材,是海东时代李洛和崔秀宁亲自编写的。从乡学开始,就加入了华夏地理,格物学,简单数学,华夏通史等课程。 而且乡学阶段,还要由驻军教授骑马射箭(军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