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3章 裁撤与移民(第3/4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非官方的人口当“长工”,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养殖牛马。

    双管齐下,移民的速度增快、成本降低。

    控制了鲸海沿岸,更北边的土地迟早都是大顺的。而且东边的北海道,也是可以种植粮食的地方,那都是要圈地占住的,没有人口可不行。

    当然,这些裁撤的兵不能去给当地人当长工,不能一匹马就换一个人。

    所以价格就要稍微高一些。

    他给皇帝的开价,是每年可以移民一万男丁,开价是每个男丁60两银子的安置费用。算上家属,每个移民的成本价已经压到了二十两,相当低了。

    后续三年之内,每年的移民人数就能翻番,每个安置费也可以降低到50两左右。

    所以如果要裁撤的话,要求缓不求急,先把京营和良家子这批部队进行改革,再逐渐裁撤掉各处的,整体花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套的军改。

    至于前往西域垦荒,这就是朝廷的既定政策。既然皇帝否决了招揽回部农民屯垦以省钱的计划,那么肯定是要移汉民去的,裁撤的兵员正可用。

    伊犁河谷可是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上的,那绝对是个种植粮食、棉花的好地方,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一片黄沙。

    反正都要移民,反正都要花钱,不如趁此机会将陕甘地区的旧军进行裁撤,正是一举两得。

    这也是皇帝动心军改的一大因素,拖得时间越久,越不好处置。

    正好趁着西域平定移民的机会,一并解决。

    刘钰在西域打的漂亮,剩下了一大笔计划内的军费,这笔军费没有花,也可以保证这几年的财政足够支持这一整套计划。

    既要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又要让一部分人得到好处,这样才有可能让整个军改推广下去。

    皇帝心里明白基本盘在哪,也明白军改要动哪些、不该动哪些,这不用放在今天就讨论。

    但在基本盘之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利益群体。

    兵政府尚书针对刘钰的回答,就这个很特殊的利益群体,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这些兵丁裁撤,或算好说。那军官呢?”

    “鹰娑伯要改军制,军官皆出自军校,武德宫出身的尚可说。还有一部分根本不是武德宫出来的,亦或是蒙荫、亦或是世袭,亦或是凭着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

    “全国四五十万的军队,要缩减到二十万。肯定有许多军官是冗员,这些冗员又该怎么处置呢?”

    “这些人有功于国,就因为不合军改的格,就要裁撤?如此,岂不是让将士寒心?”

    “况且,这些人若是不满,稍微鼓动,起事作乱,又将如何?”

    刘钰回道:“军官有品级,一定的品级便照旧掌军,比如四品以上。我已说了,军改要练的是有制之军,是要兵将分离,哪怕不会打仗的武将,有参谋部负责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去打,也可不败。”

    “五品以下,则如军校回炉,若能合格则优先留用,若不合格则转为预备役,或者退下去。”

    “如哨长等,则可用军衔制过度。一部分哨长可以转为老兵,但保留军衔,以军衔评定待遇和饷银。但不再是军官,而是作为士兵,领取原本的饷银。”

    “按照品级定军衔,不合格的,则转为预备役。饷银按照三分之一来发放。”

    “如果回炉不合格、考核不通过,又不愿意放弃喝兵血还想当官……那就没办法了。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或者,转为文职。譬如安排到西域、辽东、鲸海、蒙古等地,垦荒戍边,也无问题。”

    兵政府尚书笑道:“鹰娑伯说的简单,这要触动多少人?”

    “没多少人。尚书大人不要忘了,营学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