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9章 洗头(第2/3页)  新顺173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又谈夷狄之论。臣不免想到宋时对唐太宗的评价。以史为鉴,臣请直言。”

    “宋人曾论,唐太宗有四大过失。”

    “其一,夷狄之辈,聚于障塞之表,散于沙漠之上,故其君臣无阙庭之礼,其士民无冠带之制,若猿狖之在山,鱼鳖之在泽也。其来不以为荣,其去不以为辱,其毁我不足忧,其誉我不足喜。”

    “而唐太宗溺于四夷之甘言,称‘天可汗’而以临之,屈天子之贵,下从酋长之号,以徼名于流俗之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可笑也。”

    “其二,夏、商、周之盛,地不过五千里。唐太宗而略取四夷之地而并置州县,使其将士更往递戍于风霜砂砾之野,河源险阻之上,万里奔命,九死一生。非仁主也。”

    “其三,夷狄之性,非可以法度、风化调习之也。对于夷狄不守礼,先王一般也不会太过苛责。就像是《春秋》言‘会戎与潜’,夷狄不可以会,但他们不能以法度风化调习,不必在意。”

    “周宣王时,玁狁内侵,至于太原,宣王也没有大怒,也不曾说什么寇可往吾亦可往,只是驱赶走了了事,并未报复。”

    “可唐太宗就因为高句丽使者语出不逊,就愤而大怒。于是戎衣亲征,涉大海,冒寒暑,至亲持戈于马上以身先士卒,吮骁将血以感厉三军。以天朝之大,与小国争一旦之儁。”

    “若胜,胜之不武;若败,败则辱国!”

    “其四,夷狄之类,非有礼义忠信之心,慈良岂弟之意也。都是迫不得已才朝贡天朝的。先王知其然,所以隔绝他们,使得他们如同‘圈豚笠彘’,心思像是圈养的猪一样,根本不知道计谋。”

    “而唐太宗,却广招四夷子弟进入太学,学习天朝文化、礼仪、制度、技术,乃至于后患无穷。”

    “其后,宋之弱、四夷强,皆因唐太宗遗祸也!”

    唐太宗的这四条过失,这时候说出来,明显就是借古讽今。

    皇帝刚刚才夸完汉文、唐宗,大臣岂能听不懂?但既为臣子,当忠谏之言,浑然不惧,这时候掷地有声地说出唐太宗的四条大过,前三条直指李淦。

    借古讽今,第一条对应的,便是李淦招降蒙古、出兵西域之事。唐太宗当天可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李淦也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第二条,对应的便是李淦不断对外开战,今天打罗刹、明天打准噶尔、后天又日本,使将士万里奔命,九死一生,非仁主也。

    第三条,对应的是就因为琉球这点小事,就不惜开战。赢了胜之不武,一旦输了,天下耻笑。

    至于第四条,则是直接怼在了齐国公的脸上。

    宋朝的局面那么难看,都是因为唐太宗留下的祸根,导致夷狄开化。现在齐国公不但不想来者不拒、往者不追,居然还想着主动去教化夷狄?

    难道就不怕将来夷狄开化之后来打你?宋朝的局面那么难看,不都是唐太宗的错吗?

    这话的言外之意,便是那么多皇帝可以当做偶像,为什么要去学汉唐?甚至去学唐太宗?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一些人心中固然不同意这些言论,可内心也是佩服这人的浩然正气,当真君子真臣,敢于直言犯谏。

    可敬佩之余,心里也暗暗捏了一把汗。

    有人悄悄抬眼看了看皇帝,心想今日这场合,天子一怒,可是非要掉脑袋了。

    然而李淦闻言,脸只是抖了一抖,随后哈哈大笑,拍拍手,连答话都没答,而是叫乐师继续奏乐,舞者继续舞蹈,前进到下一节拍。

    嗡嗡嗡……钟声响起,啸音呜咽,盖住了之前的静谧。

    刚才还是雅乐中稍微欢快一点的《赢粮景从克京城》,这一节拍渐渐转为了凄凉绝望的《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