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躬耕蜀郡(一)(第2/2页)  我在汉末当后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寻常百姓都在为生计发愁,除了北方草原地区以外,整个大汉大部分的地方,畜牧业都不被人所看好。

    尤其是在益州这种丘陵纵横,四面环山的地方,要说放养牲畜吧,山高林密的地理环境让人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来监管,否则牲畜极有可能自己跑丢,或者被野兽吃掉。要说不放养,实行圈养吧,人都难得吃饱,一天还要忙活农活,哪里有时间去给畜生找吃的。

    所以,虽然刘瑁巡猎期间看到满山奔跑的野猪群,却也是无能为力,只能简单地捉住几只小猪崽,带回成都实行尝试化的圈养。

    而且就算是这样,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计划也受到了以任安为首的一派官员反对:蜀郡虽然还算富庶,但时间和精力也不能这么花吧,人吃饭的农业问题没解决,还要养猪?

    这就是时间横跨千年,人与人观念上的问题。

    在任安等人看来,猪这种动物,饲养起来不比牛羊,既无法为人耕地犁田,也不能提供毛发做成衣裳。唯一的用处就是拿来吃,但从幼崽到出栏,以现有的条件来看,至少也得在两百天左右,堪称是成本高,收益低的赔本买卖。

    而在刘瑁的眼里,猪却是一身是宝。

    除了猪肉和其内脏可以食用以外,它身上的猪鬃也是可以用来制作刷子的主要原料,猪骨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个时代中,人们普遍骨骼钙化不足的问题。

    至于猪油,那更是不必多说,但凡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穿越,这种东西也是肯定会重视的大杀器。肥皂,蜡烛,甘油......这些东西全都得从猪油上面想办法。

    所以,在力排众议之后,刘瑁最后拍板决定,在成都以南两里的近郊建造一座猪舍,在组织一支官方抓猪队以外,大力鼓励百姓养猪,或者不愿意养猪的农户,也可以自行上山捕猎野猪崽,然后拿到猪舍卖与官府。

    这项法令自三月底实行以来,历时数月,现在也算是小有成效,第一批入圈的幼崽,如今长势喜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