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章 再添精兵(第1/2页)  我在汉末当后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议会结束之后,募兵令由任安起草,秦宓誊写,很快就从太守府发出,下送到了各县、道官府的手里。

    在接到命令以后,县道的地方官员们不敢怠慢,火速派出了府里的衙役和官差,奔走在各乡各里,张贴榜文招募士卒。

    只不过,这一次募兵榜文与之从前,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榜文之中,直接说明了这次募兵的性质是“自愿参军”,并且入伍之后,由官府出面给予家庭补偿。

    这一举措,源于任安。

    任安本来就对刘瑁突然施行的募兵政策持反对态度。

    虽然现在关东诸州打得不可开交,关中地区叛乱四起,盗贼蜂拥。但益州现在仍旧是一片净土,没有什么需要用兵的地方。对于现在大规模征兵这件事,他并不认为是明智之举。

    虽然在后来与贾诩的私会当中,任安勉强同意了刘瑁下发募兵令的举措,但他也没有摒弃自己的看法,而是向刘瑁上书,留下了保留意见。

    任安认为:即使当下的蜀郡在稳步地发展当中,但是苦于其地理面积和蜀道的崎岖艰险,整个郡治当中的百姓基数仍旧不多,而现在流入蜀郡的人口,还不足以明显地改变这个问题。

    在没有爆发实质性战争的情况下,广募兵卒,留以自养,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在此期间,养兵徒耗钱粮不说,每征走一个新丁,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蜀郡整体的生产必定会受到影响。

    钱粮减少,劳动力流失。现在征兵,非但没有太大的好处,还会滋生对蜀郡发展的两大不利。

    所以,建议募兵令当中,须得遵循乡里百姓的意愿,不得纵容官府强征,并且对入伍参军的新丁家庭予以补偿。

    刘瑁看到任安递交上来的文书,不禁哈哈大笑,直赞任安不仅是一个搞政治的好手,还懂得经济学的原理。

    笑过之后,刘瑁大笔一挥,在任安的文书上批了一个朱红的“诺”字,便又差人给他送了回去。

    其实,任安的考量,刘瑁并不是不懂。但是任安毕竟只是一介儒生,管理政事,谈经论道才是他的本行。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没有超脱非凡的权谋,他自然不会懂刘瑁和贾诩的意图。

    就说现在的益州,真的就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净土吗?

    已经熟读过《后汉书》的刘瑁要说:“不然,大写的不然!”

    在益州北部,半年之后的初平二年,自己的老爹,也就是益州牧刘焉,会以汉中太守苏固据地不尊,暗藏祸心为理由。派督义司马张鲁,别部司马张修带兵攻打汉中。

    而后,张修会杀苏固,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自封汉中太守,并在斜谷道伏兵,截断益州与陇右的往来。

    而在益州南部,益州郡、永昌郡等地的汉家大族,也会联络各处蛮人举兵造反。虽然是癣疥之疾,但在短时间内也会搅得益南鸡犬不宁。

    而且,由于现在有了自己的存在,对于集团当中的下一代,谁才是刘焉接班人的这个问题,益州的文武班子必然有着自己的考量和打算。

    选择的过程,就是审视的过程。

    刘瑁,还是刘璋?

    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无所谓,他们要的是一个既能够有着强大手腕,守得住蜀地的领袖,在另一方面又能够给予他们利益,不妨碍他们兼并土地,扩张财物的使君。

    刘瑁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如果想要在益州站稳脚跟,踏踏实实地把老爹的家业继承过来,他就必须获得蜀地世家门阀的支持。

    而想要获得他们的支持,首先自己就得拿出实力来才行。

    所以扩军,势在必行!

    自初平元年四月始,蜀郡上下开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