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零七章求求东家给条活路吧(二更求订阅)(第2/3页)  我在明末有套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他成本,人工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全旭给工人的费用就是三顿干饭,约合每人三斤多米,可是他们每名工人一天至少可以做六七千颗煤球。    煤球虽然不值钱,可架不住数量多啊,尽管多次增加人手,一天可以生产煤球五十万颗,依旧供不应求,五十万颗煤球,就是五十万文,约合五百两银子,利润就是三百多两。    一天三百多两,那么一年下来就是上万两银子。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个煤球场也被全旭独立了出来,直接建造在夹沟河河畔,划出四五百亩的空地,用来晾晒煤球。    以牛结实的儿子牛欢喜当煤球厂厂长。    通过女人坊的口碑发酵,女人坊的营业额在节节攀升,事实上,虽然女人坊只是在大名府府城里,就连远在京城的贵妇也前来消费。    她们不仅仅是前来采购奢侈品,最多的则是为了享受SPA,享受美容护理。    进入二月底,女人坊的会员存款正式突破百万两。    全旭刚刚开始想着拿着明代的古银,放在后世贩卖,然而购买工业白银,铸造银币花出去,结果呢,随着全旭拿出来的银锭越来越多,苏彤提醒全旭,他已经进入有关部门的视线,有人开始调查全旭。    全旭吓得只好取消了这个打算,他将女人坊的存款,抛出火耗,铸造成银币,虽然只是加入了百分之五的锡,但是由于采取的镀膜工艺,全旭的银币不仅成色靓丽,而且图案美观,更重要的是,份量足。    无论再精确的称,两枚银币之间的差距不到一厘(0.5克)    全旭铸造的锤子银币却非常受欢迎,使用方便,一枚就是一两,二两就是两枚,一目了然。    不像那些乌黑的碎银子,用的时候还要称。    不过,没有人称全旭的银币为银币,人们总是习惯的称呼为全氏银饼。    这是全旭最无奈的事情,银行没有正式开业,但是,经过女人坊流出去的银币就多达三十余万枚。    当然,由于女人坊的会员存款的流通,全旭成功利用这些银子,进行铸造,累计铸造两百万枚。    经过陈应的反复磋商,二月底,全旭买下预订的十三万余亩土地。    进入崇祯二年的三月,大名府本地的农民,离开了建筑工地,返回家中开始准备春耕,城堡的工程进度一下子慢了下来。    全旭似乎没有把春耕的事情放在心上,他带着三娘、二娘、乘坐着他的马车,袁世卿乘坐着一辆普通马车,其他几辆大车上放着柴米油盐,数十名家丁跟随。    名义上,全旭是在巡视自己的田地,事实上,他就是在春游。    由于去年冬天的雪很大,此时的田地还不算干旱,小草吐出嫩芽,春风拂面,颇为舒适。    与全旭的心情愉悦不同,袁世卿可是愁眉不展,他是真愁。    “东家,咱们什么时候开始耕地!”    “不急。”    可是作为外院管事,袁世卿却不能不急,他前往开州、广平府、甚至东昌府去打听,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卖牛。    没有牛,全旭的十五万余亩地,拿什么耕种?    十五万亩有多大?差不多相当于一百多平方公里。    当然,全旭的田地并全是在大名县境内,大名县境内的有七万余亩,而在开州一部分、彰德府临漳县也有一部分。    临漳县的南岗,这是全旭位于大名县最远的一块地。    全旭站在周围,仔细观察着这里的土地,地界碑已经换了,现在换了全旭的名字。    周围佃户可怜巴巴的望着全旭,他们没有土地,也担心全旭不给他们土地种。    “东家,再不耕地,时间就来不及了!”    袁世卿急上嘴上都起了水泡。    “不用着急,你现在通知,原来的佃户,让他们过来开会!”    除了全旭大院周围二三十里没有村落之外,高岗这里反而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村落。    袁世卿听到这话,他还以为全旭是分配人手,准备开工。    袁世卿的脚上仿佛像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