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酿,今儿很是乖顺,拿了扫帚清扫院子,时不时观察着青丝的脸色,生怕她着恼,看青丝不理她,知是火气还没消。</p>
冯昭晾干了墨汁,取了《南山春景图》等几幅最近半年的字画。</p>
青丝道:“夫人可要装裱,家里备有材料,明日就能装裱”</p>
“回头你先备着,明天天气还不错,一并裱了。”</p>
主仆二人又取了字画出来晾,正忙着,碧心、金桔回来了,后面哪了陶嬷嬷。</p>
她欠身行了礼,“碧心下山,说要去天龙寺做法事。夫人,山上不是建了陶余庵,新来的住持师太是天龙寺大师的师妹,也会做法事,不如交给她们。”</p>
冯昭微微一笑,“陶嬷嬷认得静玄师太?”</p>
“识得,初一去天龙寺烧香认识的,顶好的一个人,精通佛法,法事做得好,是从肃州大寺出来的,她的三个弟子也晓佛理。”</p>
“行,这事就交给她们,一定要将法事做好了。”</p>
陶嬷嬷又道:“夫人,静玄师太说,你做法事,不用付银子,留一幅墨宝就可以,若是能留在陶余庵大门的风水墙上就更好了。”</p>
冯昭道:“她倒是好谋划,成,今儿下午天气不错,我带人去那边留字。”</p>
陶嬷嬷尴尬地道:“静玄师太喜欢夫人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
“她竟是喜欢这个。”</p>
“是。”</p>
冯昭同样应了,只是得写上几遍。</p>
她练了三遍后,对书法越发满意,她现在绘画只用工笔画,大篆、小篆、魏碑、隶书、行书、草书、颜体、楷书使得越发熟络,最熟的还是颜体、梅花小楷、行书三种,无论什么字体,颜道长能一眼分辩出是她写的。</p>
说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万变不离其宗。</p>
冯昭这三年读了许多的书,除了《论语》《孟子》等,还有《大学》、《周易》等,甚至还学会了写文章、奏疏,最初半年还后,后头来,每天都得写文章、诗歌,硬是将不会写诗的她都学会写了。</p>
颜道长则是掌握出词的写法与规律,还写过几首极是不错的词。</p>
当天下午,冯昭在陶余庵的风水墙上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是的她最熟悉的颜体,待她收笔时,听得外头一阵说话声。</p>
却是冯崇武妻等几房的太太陪着静玄师徒四人过来。</p>
众人齐齐屈身行礼。</p>
冯昭道:“好了,这首词便留在这儿,陶余庵大门上的对联是我师父所书。”</p>
“大慈大悲金光闪闪离南海,救苦救难紫气飘飘过西天。”</p>
大门上的对联是刻在门前的木柱上的,刷了白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