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正事。” 那董士宏在旁听得好奇,不知二人口中这位光济禅师有何神异,闻言便凝神细听。 果然,隐隐约约间有佛经从禅院中传出,却是在翻来覆去地重复《金刚经》中的第五品内容。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短短七十余字,落在董士宏耳中,却是让他恍然间似有所悟,但是回过头来,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领悟了什么,只是无端地有一股怅绪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道济看了二人一眼,哈哈大笑道: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偈是昔年玄奘法师所作《八识规矩颂》,分成四部分,道济和尚所念前四句出自第七识颂,后四句出自第八识颂。 他引用此偈,意在应和院落之中的诵经人,同时提点一旁的两位有缘人。 道济诵偈之声传入院内,其中诵经声一顿,旋即消失不见。 道济和尚不以为意,直接推门走了进去,正瞧见院中一角的三两枝绿竹间,白衣僧人闭目而坐,陷入沉思。 ...... 须弥幻景,善见城中。 宫殿内部七彩雾气飘摇,帝释天形象的光济安坐其间,静心诵经,忍受心魔拷问。 他意在借助心魔大咒之力,将自身七识修至圆满,晋入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进一步完善自家的《自在心王法》。 光济以十二因缘观为本,借鉴唯识学派的八识心王观点,仿照仙葫宇宙佛门修行体系创《自在心王法》。 此法初成时,囿于光济自身功行未至,只有前六层“了别名识”这一部分的功法,在他开了第七识末那识后,就开始着手创造“思量名意”这对应末那识层次的部分。 如今初见成效,正该一鼓作气,借心魔大咒之力将“集起名心”这最后一部分创出,开启阿赖耶识,晋入十二因缘中的“有”之分位。 “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生后际果,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之事实,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而阿赖耶识,乃是对众生身口意行,造作业报的一种贮藏,循环不已,不生不灭,乃是如来藏的别称,能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 光济陷入心魔大咒拷问之中,借助心魔咒力中夹杂的怨毒、忿怒、偏执等念头,不断体悟五尘欲境之中的众生贪念之心。 一切众生投入母体,心物和合而成胎,能辨名色。出胎之后,六根与六尘相触,而生六识。 于此境上,对一切外物生苦乐二情、爱厌之心,故有妄取之意。 由此生因,而后得果,其中业力牵引,恒而不审。不能通悟者,只得轮转生死苦趣之中,难以出离。 唯有观察思惟十二因缘者,方能得见其中真实,觉悟涅槃,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也即阿赖耶识、如来藏。 心中原本模糊的概念渐渐清晰,光济无视了周围心魔侵袭,不觉低诵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低诵声由小渐大,最终声如雷震,传遍须弥幻景,上至欲界第六天,下至四大部洲,甚至传出了须弥幻景,传到了光济真身所处的禅院之中,被前来送饭的志明听到。 善见城宫殿之中的七彩雾气不断减退,露出端坐其中的光济身影,其人眼下并非帝释天形象,而是恢复了自身真容。 逐渐的,他脑后又有一圈佛光诞出,象征着其人第七识已经修至圆满,末那识成就。 这道佛光与光济本身的一十三道佛光相合,化作一轮明净宝光悬在他脑后,大圆无垢,普照十方。 也正是此时,有声音从天外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