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了紧脖子,道:“女大当嫁,总有一天要嫁人的,就算舍不得,也不能哭哭啼啼的,不然让你家的亲戚看了咋想,以后孝顺点就行了。” 陈耀东紧了紧手臂,心里无限满足。 得妻如此。 夫复何求。 轿子终于停下,停在了楼门口。 陈耀东抱着姜苗苗下来,顶头喷来的飘带,飞一样的往上冲。 迎亲团和送亲团则从车里往外拿东西,全是陪嫁的,箱子包裹一老堆。 院子里到处都是人,该来的基本上都来了。 五六百人把里里外外挤的满满当当的。 大姑父进门就找到陈爸:“你赶紧过去接你亲家去,这里别管了。” 陈爸连忙点头:“我这就去。” 说罢将一堆红包塞给大姑父,出门叫了辆车直奔景秀御园。 闺女出嫁父母不能送亲,好多地方都是这种习俗,如果都是景安本地的人,结婚当天男方家要摆酒席宴客,女方家同样也要摆酒席宴客,来不来都无所谓。 可姜苗苗嫁到景安,姜爸姜妈不可能在景安宴客。 不能这边宾客如云,那边却冷清凄凉。 所以两家沟通的一商量,选了个折中的办法。 等新娘子进门,陈爸亲自去把姜爸姜妈给接过来。 规矩有时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不能寒了亲家的心,更不能媳妇娶进门,亲家扔出门。 习俗只是观念上的差异,真正想开了其实没啥大不了,最终的目的还是小两口把日子过好过安稳,只要牢牢抓住这个中心思想,其他的都是旁枝末节。 楼上。 陈耀东和姜苗苗在长辈的主持下正在举行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礼仪。 比如吃五味饺子,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比如要相互包容,愿意吃对方剩饭,不能嫌弃。 一堆讲究。 陈耀东都没有听过,感觉挺有意思。 姜苗苗也觉的很有意见,很有纪念意义。 楼下。 大伯二伯在招呼人,请宾客们上车前往景安宾馆,准备开席。 有车的就自己开车,没车的在门口上车,十辆豪华大巴待命。 走了大半,最后就剩下了两边的亲戚七八十号人。 陈家这边,加上陈妈娘家的,老中少幼四代全部来了,加起来四五十口。 楼上走完流程,已经过了十点半,姜爸姜妈也过来了。 大姑父招呼了几下,大家纷纷出门上车,又赶往宾馆。 到了宾馆,宾客基本到齐了。 过了十一点半,领导也来了几位,安排在一个比较私密的包厢就坐。 准备就绪,典礼正式开始。 中西式结合的典礼,没啥好讲的,哪都一个样。 比较惹人非议的是,穿了高跟鞋的姜苗苗比陈耀东还高了半个头顶,姜苗苗本来身高就不低,脱了鞋168,穿个5公分的高跟鞋就快赶上175的陈耀东了。 再加上盘了头,直接就高出了陈耀东半个头顶。 所以姜苗苗平时很少穿增高的鞋,但今天不穿不行。 到了拜高堂时,一看上面摆了四把椅子,下面就有人议论了。 这两年各种怪象屡见不显,传统的拜高堂一般指父母,这些年好多习俗在变,一些婚俗被改的乱七八糟的,单亲家庭,甚至干脆没爹没妈的高堂没法拜,就把最近的长辈请去让拜高堂,有的是叔伯,有的是外公外婆或舅舅,甚至还有拜哥嫂的。 拜岳父岳父的自然也有的。 虽然习以为常,但还是会忍不住议论上几句。 本来农村近些年流行起来了不少新花样,比如结婚时要折腾公婆,高立明结婚他爹他妈就被打扮的不男不女奇形怪状,大家也图个乐子,觉得挺喜庆的。 毕竟平时生活太苦,儿子成家算是人生头等大事,闹就闹了。 但今天可就规规矩矩的,谁也不敢瞎闹。 不能让冀北来的亲戚看了笑话。 拜高堂时,陈爸陈妈给的红包。 姜爸出人意料,给了张银行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