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百二十七章 雪(大结局三)(第2/4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以防契丹入侵。

    驻军暂时不敢减少,不过分散到这么广大的地区,生产恢复过来,当地供给,再加上兵士的屯田,至少在粮草上能几乎自给自足了。仅此一项,一年就会替宋朝节约大量钱帛。

    而且宋朝以后不会再为战马与牲畜发愁。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广杂粮,这会进一步缓解北方粮食的压力。特别是玉米,它不仅是杂粮,还是上佳的饲料,利于百姓养殖牲畜。

    但郑朗在兴庆府的动作,使得宋朝财政进一步的恶化。

    用费最多的便是绿化,先是自贺兰山引雪水,开挖一条小运河通向居延海,这条小运河不宽不深,非是用来运输的,纵然再宽再深,没有充足水源,也不可能当成船行驶的运河。就是这条小河,以后还会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

    它起的就是绿化防风沙作用,又于小河两边开挖几十个小型湖泊,在汛期蓄水,两边载上许多耐旱植物。防止风沙恶化,而且能护住商道,一旦两边绿树成荫,昔日唐朝时的北商道规模又能恢复过来,上通阻卜,西沟西域,给兴庆府、盐夏、府麟、太原、延州会带来无限商机。又于南北河套开挖了大量引水渠,植树造林。

    但在许多地方设置了禁牧区。

    包括弱水两侧,花了许多钱帛植树,或者种植了大量牧草,又修了许多小型水渠滋润。

    树林所在一律不得砍伐,并且种植密密麻麻的棘刺,以防人类进去胡乱砍伐,至于草地,只有少数地区给牧民放牧,其他草地同样禁止牛羊进入,但允许牧民每年分成四到五次,定期进去收割牧草。

    这样经济效益会更高,并且等于强迫性的将牧民逼着定居下来。不定居就无法管理。

    是互惠互利之举,只是这样一来,朝廷必须投入大量钱帛下去。

    因为水土比河湟恶化更jiliè,这次投入的钱帛很多,前后三年时间,投入的钱帛达到三千四百多万缗。

    还有兴修道路,开办学堂。原先的党项文字放在博物馆了,全部普及汉字。

    去年前面收复一处,后面就组织百姓种植冬小麦,但等冬小麦上来,必须到五月份,早错过了植树造林时间。现在这些工程提前了,百姓要吃要喝要穿要工钱,花费更多。

    郑朗做得有些急,但必须让西夏百姓立即看到希望所在。西夏越是稳定,契丹越是犹豫。若是西夏不稳。就是有三百万,契丹还可能会出兵。但这些钱帛逼得官员团团转,还好,有了银行相助,否则战争结束了,还会因为钱帛惹出大乱子。

    不过种种举措,到了秋后,西夏渐渐安定下来。

    而且那三百万也起了作用。

    契丹有远见的人不少,可未必是所有人大公无私的。这一点与宋朝一样。三百万让许多贵族动心,并且契丹内部也有许多事,第一就是清除耶律乙辛势力,正在清算时。拖住了契丹后腿。第二个就是杂粮,虽得到宋朝种子,但需要宋朝派人指导种植。很多人抱着一种想法,契丹军队战斗力强大。所短之处是粮食产量不足,百姓无法保证温饱,经济不足。一旦杂粮大丰收之后,百姓温饱问题解决后,契丹就会将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因此有些人想等上几年……

    于是又派使来宋,继续强硬地要求宋朝从西夏退兵,又一面谈这个三百万。

    最终双方搭成协议,分四次,分别于六月、九月,来年二月,五月,分别从契丹购买三百七十万缗皮毛,很贵的皮毛。

    这个协议,最少使契丹勒索了近三百万缗钱帛。

    但让宋朝换回了最宝贵的一年喘息时间。

    ……

    元丰八年。

    王韶未死,相反的他弄了一出让宋朝群臣瞠目结舌的事。

    先前王韶迁为枢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