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潮(第一更求月票)(第2/3页)  斜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模的械斗,到现在为止已经死了几百条人命,特别是每天夏天一遇到大暴雨,闸内闸外民众都引发数千人的械斗,甚至还引发数万人参与的炮战。

    在这种情况下。谁敢不关心金清闸,谁若是错过这一次的机会。万一这群红巾贼真的重修了金清闸,那么自己所在的庄子,万一遇到大雨就内涝个不停,或者是大热的夏天用不着半滴水,这可怎么办?

    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绝收的问题,而是几十年都能得了好处或是受害的问题,更不要说万一把整个庄子都淹个干净。

    太平县一百零几个庄子,现在几乎有三分之二都在讨论着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都差不多,即使交涉的对象是红巾贼,也必须争一争。

    虹军贴出来的告示又说得很清楚,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相关的利益方纷纷进行了串联,提出了若干个重修金清闸的方案,还有现有的受益方提出维持现有金清闸的方案不动,一时间真是吵成了一锅粥。

    有些庄子里的宗族不敢直接同红巾军交涉,而是强行推举几个老实人出面进县城去争取,还有的豪强则是把金清闸的重修方案与给虹军支粮支差结合起来,更有个别庄子一面组织对抗红巾军的民团,一面又派人进城联络。

    而第二个消息也有着同样的震憾性,说是红巾军贴了告示,禁绝闽盐北运台州,台州只食台盐,在沿海灶户所在的村庄,这个消息的冲击比重修金清闸还要大。

    太平灶户的全盛期,大致是乾隆年间阮元这个书生督浙的时候,但是到了道光中晚期,大量的闽盐涌入台州市场,闽盐在价格更低廉的同时还提供更好的品质,市场自然作出了最合适的选择,台州灶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原本在清朝的食盐专卖体制之中,闽盐只应供应福建本地,不应当越界销售,但是福建盐商手能通天,不但把闽盐北运到台州来,还借口台盐产量太小,需大于供,向官府贿赂获得了准合法的灰色身份,所以台州灶户屡次向官府请愿,都斗不过财大气粗的盐商,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虹军的告示贴到沿海村落之后,灶户纷纷奔走相告,还托了识字的先生把告示原文照录若干份,又记住了告示上的大印“虹军检点柳畅”。

    要知道失业的灶户往往只能沦为霍虬那样的盐枭,更甚者甚至直接下海当了盗匪,在去年(咸丰四年)临海盐民就曾欲大举起事。

    其时临海海乡盐民失业为盗,众至数千,分隶八旗。是年三月,杜渎场盐大使傅恒擒其白旗首领解县,众劫于途,杀傅恒,并于杜桥树“三天上帝敕封扫北大将军”旗起义,未久以乏食散去,但是这起事的火苗一直潜伏在台州灶户的心中。

    这封告示一出,柳畅的政令在这些灶户所在的庄子即使不能说是令行禁止,可也能算得畅通无阻了,更有不少台州灶户前来投军,其中甚至还有一些不在柳畅控制之下的黄岩、临海灶户。

    至于虹军颁布的其它命令,也非常符合太平县人的利益,加上虹军在太平县境内攻击民团、盗匪、清军残兵屡战屡捷,因此原来门可罗雀的县衙之前一下变得车水马龙。

    太平县虽然兼有渔盐米之利,算是台州的精华地带,但是民间贫富差距悬殊,因此始终有潜伏的反清势力,早有道光二十年就有太平营兵王钦本联合和尚彦悟,企图于报国寺聚众造反,咸丰三年又有李大六、李小六起事为知县、守备所平,以后还有所谓“十八党”配合太平天国起事。

    这些反清势力虽然不足以成事,但是虹军进入太平县城,也很大程度刺激了这些反清势力,他们或是前来投率,或是要求委以名义,有的还自行在偏远的山区、海区拉起了队伍。

    虽然柳畅不喜这类乌合之众,但是现在要求首先肃清太平县内敢于公然对抗虹军的武装团体,只要他们暂时不与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