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5 章(第1/4页)  装甲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年,我发明了一种自动坦克桥,它是坦克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能使坦克连续通过宽达二十五英尺的任何数量的堑壕。不用说,这种桥没有得到采用。假如德军的轻型坦克安装上这种桥,它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越过敦刻尔克的沟渠。令人奇怪的是,有关坦克架桥的整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歼击坦克由这些桥上越过堑壕,其任务是在突击坦克两侧行动,保护突击坦克免遭反坦克火力的杀伤。至于烟幕施放坦克,它必须根据风向施放烟幕,最有利的风向是顺风,逆风次之,最不利的是横风——即与进攻方向呈直角的风向。在顺风和逆风的条件下,烟幕施放坦克应在突击坦克两侧驶出,在突击坦克两侧各形成一道烟幕。而在横风条件下,烟幕施放坦克应位于突击坦克前方,以便在突击坦克前方形成一道烟幕。到达桥的位置时,所有坦克都应收拢队形,但在过桥后,歼击坦克和烟幕施放坦克则应疏开队形运动。

    第二波。第二波的目的是清除堑壕中之残敌,保护第一波免遭反攻的杀伤,并建立前进反坦克基地。它应包括战斗坦克、侦察坦克、反坦克部队,并且还可能包括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步兵。显然,战斗坦克应按大集群行动,整个进攻正面配置二至三个坦克群,不必一个坦克群负责一个进攻地段。

    [注:德军在法国和苏联使用的方法。]如果是三个坦克群,那么,很可能在进攻正面的中央配置一个坦克群,两侧各配置一个坦克群。在这些坦克群以及第一波的掩护下,反坦克部队应随后在突破地区的前方建立前进反坦克基地。假如敌军把占优势的坦克部队调到该战场,该反坦克基地将形成集合点、作战基地以及避难所。

    [注:如前所述,因为缺乏这种基地,德军在苏联的坦克进攻多被瓦解。]与此同时,步兵和侦察坦克就肃清该地区之残敌。

    第三波。第三波的目的是使战斗继续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可能,孤立敌之反坦克基地,切断其与机动部队之间的联系,防止这些部队集结,并攻击敌之指挥机关。它应包括侦察坦克和歼击坦克。总预备队在其后跟进。假如敌狼狈溃散,就应毫不留情地实施追击,不给敌建立反坦克基地(或防坦克地区)、卷土重来的喘息之机。

    [注:明显的例子有德军在1940年6月对法军的追击,还有蒙哥马利在1942年11月对隆美尔将军的追击。](2)进攻反坦克地域。关于反坦克地域的xìng质和防御,我将在第十二讲进行更加全面的阐述。反坦克地域可以比喻为一张张开的网,每个网结都是一个反坦克工事,各网之间都是shè向。

    [注:F.O.米克舍在其《闪击战》(美国版《进改》)一书中把此称之为“网状防御”。]如果这些工事理应是防坦克工事——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不能被坦克撞垮,或者不能被坦克武器严重破坏,那就应当想出除坦克以外的一些措施来打掉这些工事。

    在所有的突破进攻中,时间都是决定xìng因素,因为在这种进攻中,如果破坏防御工事的速度不比构筑防御工事的速度更快,突破就不可能成功。因此,破坏防御工事应与迫敌撤离相结合,而迫敌撤离的最好方法是对突出部实施两面进攻,也就是要剪除突出部。例如图十六所示,从a地发起的单面进攻极难对c地的jiāo通构成威胁,可是,假如同时又从b地发起进攻,那么,c地后方地区就会处在危险之中;假如a、b两地发起的进攻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那么,敌军就不得不从c地撤走。

    [注:关于对突出部的进攻,见我写的《机器战》一书的第二部分第十章和我写的《论未来战争》一书的第三章。在苏联,有几个突出部很大,足以构成大的战区。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进攻方法就不适用了。]至于说到减少反坦克防御工事,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或者不得不用pà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