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巡逻;c则前进,并在e地区的周围实施警戒、巡逻;当车队进入e地区时,b则前进到f地区实施警戒、巡逻,以此类推下去。在公路上,任何规模的车队其最大时速都不可超过七、八英里。因此,d、e和f圈直径多长的问题应取决于路旁为b和c提供的条件。如果警戒地区的半径有七英里,那么,这样的条件就完全足以使b在一小时内从b地区运动到f地区。
在使用越野车队时,这种防御体系可能就不适用了。在那种情况下,掩护部队须由侦察坦克编成。
[第十四讲]第十章 不发达国家和半开化国家中的战争106. 概述世界上有许多地方是不发达的,实际上大部分地方迄今仍处于不发达状态,而且可能在一个长时期内还会维持这种状态。但是,半开化的地区也在受文明的影响。道路通了,经商贸易随之开展,奢侈与堕落象鬼似地随着贸易的开展应运而生。
在不发达和半开化的这类地区,军事行动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维持治安;(2)镇压叛乱。在这两种军事行动中起决定xìng作用的因素是空间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在任何没有统一领导制度的地方,类似战争的冲突总是此起彼伏地不断发生。经济不稳、宗教狂热和氏族习俗都是迅速引起争斗的因素,如果距离遥远或通过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很长,可能连制止事端发生的准备还没有做好,整个地区或国家就已暴发了叛乱或暴乱。这种事情很象森林火灾。第一颗火星如果得到及时处理,一个人就可将其扑灭。如果没有风,火势将会缓慢地发展或熄灭。但是,如果正在刮大风,事先没有做好对付这类事件的充分准备,那么,就不能预料火会蔓延到什么地方才能熄灭。
许多士兵对于这类小规模战斗中使用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有一种奇怪的想法,他们认为,当地的环境是原始状态的,他们镇压暴乱的手段也应同样是原始的。我曾不止一次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即尽管坦克在欧洲可以作为精良的武器,但是在亚洲很可能没有什么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合逻辑的。在亚洲军事体制确实必须调整,但是,总不能说在亚洲步兵和骑兵能比在欧洲走得更远或更快。正如我已经提到的,问题在于时间和赢得时间,因此,最突出的也就是机械问题,而现有的也就是飞机、摩托车辆和侦察坦克。
关于第二个问题,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每天的活动半径可能为徒步步兵的七至八倍。如果侦察坦克装载在六轮卡车上,我看没有理由说他们不具备同样的机动能力。1857年5-6月,在印度兵变期间,卫士兵团在二十二天内完成了近六百英里的强行军。若用周密组织的摩托化部队,我想没有理由认为这样的行军在现在的条件下,不能在三、四天内完成。
至于用卡车运坦克,多数士兵将不会同意我的这个意见。
[注:如今,十八吨以上的中型坦克,为了减少消耗和磨损,往往用运输工具实施远距离输送。] 1926年当我为研究坦克问题到印度去视查西北前线时,士兵们就不同意我的意见,其原因我看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在印度这样的国家里,坦克的主要问题不在战术方面而在后勤方面,即实际上取决于保养和维修的条件。
[注:对于所有的jiāo战国和战区来说,这个问题确是十分重要的,坦克与人或马不同,坦克可以被“击毙”,也可以“复活”。在1942年以前,德国的维修组织比我们有效得多。其后果是:在1941年北非的战役中,尽管隆美尔将军的坦克经常被“击毙”,但是,他在战场上一般还是能集中数量上占优势的坦克。]距离远就意味着坦克消耗大和磨损多,特别是气候炎热和处在沙土地或尘土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些国家里,每一辆侦察坦克都应该装裁在一辆卡车上,而且应配有三个由三名士兵组成的坦克车组,他们搭乘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