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4 章(第1/4页)  中国地方军阀大结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秉承陈的意旨,随即进行整顿各项税捐,开征洋米、洋糖入口等新税,保护农业的发展,很快改变了冯时期的状况,财政收入从每月500万元,逐次增至每月800万元。自此,陈在扩军情况下,也不再积欠军费而可按月清发了。

    同年9月,陈济棠在西南政务委员会上,提出并经决议通过了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他说:“三年施政计划的惟一目的,是要建成三民主义的新广东。其中一切计划,都是根据总理的建国大纲而制定的。一方面,依照训政时期的需要,积极地训练人民,使有相当的政治知识能力,藉以促进地方自治,以期人民能够行使四权;在另一方面,注重民生建设,以期满足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以下政府力量,为人民造产,并以适当的方法,使国民经济均匀发展。”三年施政计划的主要内容包含:吏治、财政、乡村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项目;三年经济建设的范围也很广,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矿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轻重工业以及公路、铁路、航运等。

    在办工业中,他认为要投资少、利润多、收利快,才是及时解决军事费用的切实办法。因而,他采纳了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冯税的建议,大力发展广东的蔗糖业,并委任冯为农林局局长,同意冯将广东全省分为广州、惠阳、潮汕、徐闻、琼崖五个蔗糖区,各划定若干耕地改种高产的渣华蔗种,在两年内就建成了顺德、番禺、东莞、惠阳、揭阳等日榨量为1500吨的七个制糖厂和附设的酒精厂。同时,他扩建和新建了获利大的一批造纸厂、纺织厂、麻袋厂、硫酸厂、饮料厂、水泥厂、玻璃厂和发电厂。从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利润,为他解决了庞大的军费开支,扩建了石井兵器制造厂和新建了琶江制pào厂。他利用民力修筑了广州港和公路7000公里,修建了壮丽可观的中山纪念堂,海珠大铁桥和市府公署三大建筑。

    陈济棠在治理广东时,对办教育具有浓厚兴趣。1932年10月,他在广东省第三次教育会议上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在三年施政计划中,规定教育方面实行“训育主义化”(三民主义)和“教育职业化,学生劳动化”二原则。他认为:“现代求学者仍末脱科举时代之恶劣心理,以服务于军政机关为惟一之出路,其危险实不忍言……基于此目的,中上学校须增设职业课程,并增设职业学校。大学之文法、政、经等科之扩充,应适可而止,并悉力扩充农、矿、工、商等。乡村学校尤须实行农场化。”他确定乡村教育实施历行强迫国民教育,扩充平民学校及成年男女补习学校,实行学校农场化和设立图书馆;城市教育为职业化,学生劳动化。严格训练人民,使社会纪律化,并奖励专门技术之研究及发明。他提倡民办中、小学校,在施政计划施行的三年中,全省小学增加了400余所,学生人数增加14万余人;中学增加64所,学生人数增加16000余人;又筹集巨款,收罗人才,兴建了华南著名学府中山大学,筹办了勤大学的工学院、师范学院和商业学院,后又在西村大稻山开办了一所相当于大学的广东陆军军医学校和陆军总医院,培养了大批军医人才。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由教育厅直接举办的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农业学校和第一职业学校。他不仅主张教育要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培养民族精神,同时,提倡尊孔读经,规定学生读经时间,将《孝经》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必修课。设立学海书院,请民社党的张君劢、张荪分任正副院长,聘教授来讲授《大学》、《中庸》,宣传四维八德。

    陈济棠在统治广东期间,对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1980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陈的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