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 章(第3/4页)  中国北洋军阀大结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同于一般空食俸禄的庸官。

    他很细心,对于数十年官场风习、将兵心得,每有感悟就顺手记下来。

    后来他把这些心得札记整理出来,题名为《自名琐言》,每每有空便念与袁世凯听。

    这些官场经验,带兵心得,对于袁世凯日后宦海沉浮、将兵帅勇等一些韬晦之策,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袁世凯在南京前后生活了6年。

    1873年7月,袁保庆因染上了霍乱,命丧黄泉。

    这年冬天,袁世凯不得不随嗣母牛氏,扶柩还乡。

    启程时,吴长庆曾前来送行。

    吴长庆,字筱轩。

    安徽庐江人。

    他的父亲吴廷襄是庐江地区地主团练武装的首领。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包围了庐江,吴廷襄便派儿子吴长庆赶往宿州,请求当时驻扎在此的袁甲三驰兵救援。

    袁甲三接到求援消息后,因事关军务,一时举棋不定,于是便征求儿子袁保恒、侄袁保庆的意见。

    袁保恒认为“地当强敌,兵不能分”,分兵救援,会招致强敌攻击,所以主张不救援。

    而袁保庆则认为吴廷襄一片忠心可嘉,而且“绅士力薄,孤城垂危”,力主出兵救援。

    双方意见争持不下,拖延数日,致使太平军破庐江城,吴廷襄被杀。

    所以,吴长庆恨透了袁保恒。

    由于袁保庆曾力主救援,吴长庆与袁保庆却换帖,订了兄弟之好。

    袁保庆任职赴南京时,吴长庆正好带兵驻扎在浦口,两人日益jiāo好,过往甚密。

    袁保庆死时,吴长庆异常悲痛,渡江视殓,扶棺痛哭,并出力帮助料理后事。

    以后,吴长庆对于袁保庆的嗣子袁世凯,也格外疼爱。

    1880年冬,吴长庆率淮军六营由浦口移驻山东登州,很受李鸿章赏识,督办山东海防,在山东很有根基。

    后来,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吴长庆不仅乐意收留,而且格外信任照抚,以后不断对袁世凯提拔重用。

    1874年,袁世凯回到项城的第二年,叔父袁保恒也从西北回来了。

    窃国大盗袁世凯 第3节:一、科举不第入行伍(3)

    他看到袁世凯的相貌、举止,听到他善于应对的口才,非常喜欢。

    这时,袁保恒正在西北帮着左宗棠办理军务,于是又把他带到西北去了。

    以后,袁保恒调到北京,再调到河南开封督办赈务,他都让袁世凯跟在他身边。

    当时,袁保恒的想法是:袁世凯如果长久住在项城,容易孤陋寡闻,不如跟着自己,一方面可以扩大眼界;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袁世凯用功读书。

    事实上,袁保恒对于袁世凯的读书督促得很紧。

    晚清时期,虽然西方教育体系已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但是,还没有取代科举制。

    科举应试仍是仕途的必由之路。

    袁保恒到北京时,袁世凯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开始抓紧功课,准备应试了。

    这时,在北京做官的袁保恒已任户部左侍郎,另一叔父袁保龄任内阁中书,他们都认为袁世凯是袁家中可堪造就的人,所以,对袁世凯的读书功课都很重视。

    他们聘举人谢廷萱教习八股文,举人周文溥教习作诗,进士张星炳教习写字。

    袁世凯在堂叔的严督之下,尽管对八股取士厌恶之至,但读书也很刻苦,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

    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试帖诗作得也很有长进。

    只是写文章还不得要领。

    1876年,是大比之年,袁世凯回河南老家参加乡试。

    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