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1/4页)  中国北洋军阀大结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只想一走了之,摆脱在朝鲜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境况。

    1894年6月29日,袁世凯连发三电致李鸿章,请求允许他回国。

    但是,李鸿章却比袁世凯有耐心,他还在等待着俄国调停的佳音。

    因此回电,称:“要坚负,勿怯退。”袁世凯身居朝鲜,自知自己处时长久xìng命难保,然而纵然一死,也无力挽既倒之狂澜。

    因而下决心,摆脱困境,在李鸿章来电的同一天,再次犯颜致电,陈述了自己目前窘迫的处境,渲染了自己纵然一死也无济于事的痛楚。

    大军不援,袁世凯仅凭三寸之舌,又岂能对付千万兵戈!李鸿章最终还是被打动了,回电允许袁世凯回国。

    1894年7月17日,袁世凯化装易服,搭乘“平远舰”,悄悄离开汉城。

    至此,袁世凯结束了在朝鲜的12年政治生涯,只留下朝鲜政府为他在汉城树立的“公德碑”。

    三、小站练兵铸北洋

    袁世凯来到距天津东南方向70余里的小站,开始cāo练新兵甲午海战之后,战争的硝烟还在黄海海面上弥漫,辽东半岛上尸横遍野,一场使中国元气大伤的战争偃旗息鼓了。

    在一片死气沉寂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使往日本马关。

    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这场战争给此后的中日关系投下了浓重的yīn影,而且也对远东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这场战争,袁世凯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在1895年5月写给军机大臣李鸿章的信中,说:“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

    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在甲午战争中,无论是李鸿章统帅多年的淮军、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还是刘坤一的湘军,都因腐败而一败涂地,加上战略的绝对xìng错误,更是败局已定。

    袁世凯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曾说:“yù使中国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这时,中国讲求军务的人认为,德国陆军是天下第一军。

    日本人效仿它,强盛了。

    中国要强盛,也必须效仿德国军制。

    袁世凯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对德国的陆军军制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在甲午战败之后,他一面宣传编练新军的主张,一面在闲暇时邀集幕友旧僚,在蒿云草堂,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他照德国军制编定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等兵制条例,奏报军务处。

    在李鸿藻、刘坤一、张之洞、荣禄等封疆大吏、朝廷命员的先后保奏、举荐下,1895年12月8日,光绪皇帝颁发上谕:“温州道袁世凯既经王公大臣等奏派,即着派令督率创办(新军),一切饷章照拟支发。”令袁世凯cāo练新军。

    21日,袁世凯来到距天津东南方向70余里的小站,开始cāo练新兵。

    窃国大盗袁世凯 第8节:四、结党营私半天下(1)

    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瘠小镇,成为中国日后各自雄踞一方、相互征伐的军阀武夫们的摇篮。

    包括举荐袁世凯的那些王公大臣们当时也不会想到,15年后,中国的政权政局就将被袁世凯所cāo掌。

    袁世凯作为新建陆军督办,一上任便对作为新建陆军班底的定武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编制上分营、队、哨、棚,还分了步、pào、马、工、辎重等不同兵种。

    每兵种一军分左右两翼,每翼辖二三个营不等。

    每营官兵1128人。

    至此,中国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