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关注每日盐油柴米,而是胸怀大局,颇有些国家和民族观念。
当吴佩孚出世的时候,正值日本明治天皇登基后7年,励精图治,变法维新,跃跃yù试准备侵夺朝鲜、台湾、琉球。
这一年有台湾土著劫杀日本琉球海滩难民的事件发生,日本人乘机挑衅派兵攻打台湾,结果日军明明吃了败仗,却反而向中国索偿军费50万两白银。
消息传出,中国老百姓极为愤慨。
吴可成对日本侵我台湾这一举动极为愤恨,总希望有戚继光一样的人物出来再驱倭寇保我中华。
对于自己即将诞生的子嗣,他也希望能长成如戚继光一样的爱国能人。
由于吴佩孚出生之夜有戚继光入梦,所以吴可成十分喜爱这个儿子,经常“子玉儿子玉儿”的叫个不停。
而吴佩孚也从小便显出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他不爱哭,无论抱着或是躺着,总是瞪着一双眼睛。
吴佩孚排行老二,邻里乡亲都叫他“小二子”。
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叫吴道孚。
但是随着吴佩孚出生与成长,吴道孚的体质日趋虚弱,不久就夭折了。
如果按照蓬莱人迷信的说法,吴佩孚就具有克兄命,他不甘为人之下,要做老大。
吴可成深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自己没能以读书显名扬祖,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当吴佩孚刚刚长到6岁,便被吴可成送到私塾就读。
父亲吴可成对吴佩孚说:“只有好好读书,才会成为有大用处的人。”并对他讲了戚继光的雄才伟略,其中,更多是一些传说xìng的东西。
小小年纪的吴佩孚居然听得十分认真,吴可成预感到,这个孩子是个读书的材料。
吴佩孚的启蒙老师是循循善诱的人,但是这先生信奉的是“黄卷青灯,今日果然辛苦;紫袍玉带,他年何等威风”。
但是,这对吴佩孚的影响却不小,使他在心中立下了勤学不止的决心。
在学堂里,一般学生乘私塾先生不在,便放肆玩耍打闹,吴佩孚不仅不参与,反而正襟危坐,置身于喧闹声中,仿佛不闻不见,静心背诵功课。
私塾先生发现这情景,十分惊讶,忍不住拍着吴佩孚的肩头,由衷地说道:“只有你鹤立鸡群,不与群儿同流合污,是可造之才啊!”自此之后,私塾先生对吴佩孚另眼相看,把吴佩孚作为他一生的希望寄托予以刻意栽培,除了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外,还经常单独为他讲解《四书》,并教习作八股。
几年后,吴佩孚成了先生的一个熟读《四书》、善写八股文章的得意门生。
吴佩孚小时候经常和小朋友到龙神庙、蓬莱阁游玩,入学后即开始诵读《蓬莱阁》石刻上的诗文。
由于小时候每天都到蓬莱阁游玩,吴佩孚对那儿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
以后,他投身行伍,征战半生,离开故乡数十年里,他无时无刻不眷恋蓬莱阁的景物。
吴可成对吴佩孚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自从吴佩孚上了私塾后,吴可成不时地亲自教他认字念书。
离开私塾后,吴佩孚想继续学习,可是家里却连一张桌子也没有。
家里有个大石磨,搁在廊檐底下,吴佩孚的娘便找一块木板,往磨顶上一放,然后双手抱起了吴佩孚,叫他用骑马式,坐好在磨脖子上,就这样,书桌也有了,凳子也有了。
这一套特制的书桌和椅子,还有一层妙用,那便是小吴佩孚坐上去之后,根本就别想溜,如是想下地,非得大人把他抱下来才成。
过路的街坊乡邻,看见吴佩孚骑在石磨上,咿咿唔唔地念书,吴可成笑容可掬地招徕生意,张氏当街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