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五、勤训练,养成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历史教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及学生思维水平来找准思维训练点,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集中→发散→再集中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行有序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历史理论xìng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运用和强化,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思维习惯。
当然,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要建立在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二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以上是在初中多媒体历史课《三国鼎立》教学后,我的不成熟的思考,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正。
三国鼎立CAI教案(省二等奖)
更新时间2005-6-20 21:40:00 字数:429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cāo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cāo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cāo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xìng,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xìng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cāo、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和教学计划】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cāo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cāo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cāo,但曹cāo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cāo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cāo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cāo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cāo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cāo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cāo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