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7章 规模巨大(第1/2页)  大唐:开局被送入洞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唐的海军规模巨大,装备也很先进。

    唐初海军所配备的舰船按其用途有很多类型,而主要的作战船只则被分为六种。

    有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和海鹘。

    不过,这些船只却都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连个遮挡的东西都没有。

    萧煜眉头一皱,看着郑见问道:“你们这船平常就是这么停的吗?”

    郑见一愣,但还是回答道:“是的萧郡公。”

    “就不怕大风将船这些给吹倒了?”萧煜问道。

    郑见叹了口气,“确实会有这些危险,所以造船厂一直不敢多造船只,而朝廷需要时,则是提前几个月下旨,然后舟楫署才会通知造船厂开始造船。”

    “这样啊…”萧煜开始沉思起来。

    船厂为了防止大船被风雨侵蚀,都是停在船坞之中。

    不过,船坞好像是宋朝一个叫张平的家伙发明的。

    张平任造船厂厂长时,发现在渭河边造船,容易被水将船冲走。

    只好派一船三户守护,一年征调民工上千户,劳民伤财。

    之后,张平遂命民工在岸边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后,掘开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驶入河中,大坑称之为船坞。

    “郑大人,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保证让船不被水冲走。”萧煜道。

    “哦?”郑见半信半疑,“萧大人请讲。”

    于是,萧煜便将船坞的制作之法以及用途说了一遍。

    郑见作为舟楫令,自然也懂得漕运方面的事,听完萧煜的话后,他当即眼睛一亮,道:“妙啊,萧郡公,没想到您竟然为懂这漕运之事,如果真的将船坞做出来,那这也是解决了一大难题啊!”

    “话说回来,你们能不能造出这种船来。”

    这时候,萧煜将一份图纸递给郑见。

    “下官看看。”

    郑见接过图纸,然后开始研究起来,“敢问萧郡公,这船规模如何?”

    萧煜想了想,道:“嗯…这船长三十多丈,深九丈,阔六丈五尺,可以载六千料,六百人。”

    六千料,大概就是近四百吨。

    这船的图纸其实是李文忠从文渊阁里翻出来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将元朝的那些典籍一股脑的全都收进了文渊阁里。

    李文忠在翻找海图时,海图没找到,却意外找到了宋朝的造船图纸。

    宋朝可以说是造船业最发达的朝代之一。

    不说商船,单单是客船,就“船长十多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船上有篙师水手六十人,可以载二千斛粟。”

    要知道大唐目前的商船大概就三丈长,一丈多宽,五丈高。

    而宋朝的这些客船却比大唐的商船还要庞大,而宋朝的商船数据差不多是客船的三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差距。

    毕竟有几百年的差距,再加上宋朝的海运更加发达,所以造船业比较发达也很正常。

    在萧煜的印象里,好像宋朝有艘船叫南海一号,这船船体长三十多米、宽十米,高约四米,这才是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

    而李文忠给萧煜的这艘船图纸却比这南海一号还要大,如果用来作商船,那航海一次得运多少东西回来啊?

    萧煜的表情很淡定,然而郑见的表情却快要哭了,说实话,这么庞大的船,别说造出来了,他之前可是连听都没听过。

    目前大唐最大的船也就八丈长,三丈宽,而萧煜一来就要造长三十多丈,高九丈的船,这么大的船,不止是工作量巨大,对于造船厂来说,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郑见思考了半天,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