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我找到组织了(第1/3页)  草根选调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秦建良答道:“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古人写诗作词,从来都是很讲究的,没有一个字没来源的。何况结婚是人生的三件大事之一,我想,结婚贴红双囍字,没有一个典故是不可能的。”    钟国正接过话来说道:“秦书记这个话说得对。婚礼贴红双囍字,的确是有典故的,而且这个典故出自北宋大文豪王安石。”    钟国正于是款款地说起这个典故来。他说:“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他进京赶考,路过一个叫马家镇的地方时,恰好看到马员外家门外面的走马灯上有一条征联,上面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了这条征联后,不由自主地拍手称赞道,好一个上联!就把这个上联牢牢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    “第二天参加考试,王安石在考场上文思大发,一挥而就,提前交卷。主考官看了一下他的答卷后,发现他才思敏捷,就想当面验证一下,便指着厅前的飞虎旗,给王安石出了一个上联,叫: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一听,很自然的想起自己在马家镇看到的那副征联,就信口拿来对答道: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主考官一听,连声赞好,妙对,妙对也!”    “王安石考完后回家,再次经过马家镇时,想起马灯上征联对他的帮助,就特地走到马员外家去拜访。马员外见王安石长得一表人才,就请他对走马灯上的征联。王安石不假思索地吟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听完对联后大喜,见王安石才华出众,就将他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并留他在马府,择日完婚。”    “正当新人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王安石喜上加喜,乘着酒意,挥笔就写下大红的‘囍’字,贴在门上,并配上一联: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接丝罗。”    “附近的人见了以后,就也学着在婚礼上开始张贴‘囍’字,慢慢的,婚礼上张贴‘囍’字就越传越广,演绎成为了一种喜庆的习惯,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王文斌听完这个典故后,很敬佩地对钟国正说道:“钟主任,你哪么晓得这么多的知识啊?”    钟国正笑了一笑答道:“我也是在书上看到这些典故后,有心记在了脑瓜子里面了。我衷心地祝福你们几个人,在不久的将来,都能够双喜连门!”    胡云欢说:“我们结了婚的人,连崽都生嘎了,还有哄么双喜连门的事情?要说有哄么双喜连门的事,也是你们三个年轻人的事情了。希望你们早日双喜连门!”    秦建良马上接过胡云欢的话说道:“你结了婚,又生了一个儿子,早就已经双喜连门了啊!”    钟国正接过秦建良的话说道:“是啊,胡云欢同志,你其实早就已经双,喜,连门了。”    钟国正有意将“双”和“喜”分开来说,胡云欢一听,就晓得钟国正说的双喜连门是另有所指,脸上便不易被人察觉的红了一下,然后,爱恨交织地看了他一眼。    钟国正三人走进王文斌家里,王文斌介绍钟国正三人之后,就一一介绍坐在他家里的十多个年轻人。原来这都是管弦乐队的成员。    大家都是年轻人,座谈起来也就很快乐,很活跃。钟国正、秦建良和胡云欢三人,都被十多个年轻人的精神所感染,纷纷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他们搞管弦乐队。    秦建良说:“有了你们的这种精神,农村的青年工作和团工作,就不怕做不好。我代表公社团委决定,把你们定为公社团委的联系点,并且推荐到团县委,争取把你们树为全县农村青年工作的示范大队。”    秦建良一说完,胡云欢马上说道:“大历县大队的文化工作,一直很不错。牛来福在全县率先办起了农家乐俱乐部,现在你们又在全县率先办起青年农民管弦乐队,我也要向秦书记学习,把你们推荐到县文化局,看能不能把你们树立为全县农村文化工作的示范大队。同时,今天下午,我就赶到县文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