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3章 一刀割断是非(第1/3页)  草根选调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易大伟说道:“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它最早源于五代时的后蜀国。”

    “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叫他的一个手下在桃木板上写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此以后,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在文字上用骈体联语来代替‘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但可以辟邪驱灾,而且还增加了祈福和祝愿的内容,是人们耳目一新,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贴春联的新潮流。”

    钟国正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春联的典故,不晓得桃符是哄么意思,就问:“易书记,哄么是桃符啊?”

    易大伟笑了笑,说道:“春联可以说是源于桃符。桃符就是我国古代挂在门上的,画着或刻有辟邪图形式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在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大家都习惯性的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人们之所以悬挂桃符,也是有一个来历的。在中国古代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要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和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马上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没有不害怕神荼和郁垒的。于是民间就有桃木刻成他们的摸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刻上神荼和郁垒的桃木板就被称为桃符。那时候,桃符的长宽是有标准的,一般是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这就是当时的人们为哄么悬挂桃符的缘故。”

    “到了宋代,人们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里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的就是当时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过去桃符肩负的驱灾辟邪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桃符的内容,则演化为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这样一来,桃符就既不失桃木镇邪驱灾的意义,又可以表达自己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还可以用来装饰门户,达到美观。”

    “唐朝以后,人们除了悬挂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朝唐太宗每次生病的时候,总是会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就下令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唐太宗了。之后,唐太宗就叫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

    “当然,春联一词的出现,那是明代初年的事了。朱元璋非常喜欢家家户户除夕贴桃符。他当上皇帝后,在一年的除夕前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书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迎接新春。从那时开始,春联一词正式出现。”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他一见到写得好的春联,就赞不绝口。在巡视时,他看到有一家人没有贴春联,很生气,就询问是哄么原因。随从告诉他,这是一家专门杀猪、劁猪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