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4章:荥阳之战!(第1/3页)  风起黄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战正式打响。

    不过,各路诸侯都摄于董卓大军的彪悍战力,没有一个人愿意打头阵,纷纷避而不战。

    为了打破僵局,曹操劝说刘岱、张邈等人主动出击,但二人始终不为所动,无奈之下,曹操只好主动请缨,计划率部攻占成皋,对董卓造成夹击之势。

    曹操率领帐下三万多兵马向成皋开拔,与此同时,董卓部将徐荣也率军向荥阳集结,双方随即在荥阳以东的汴水岸边展开激战。

    荥阳自古便是该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荥阳地区早在商代的史料中便有记载,当时称之为“隞”。

    到了春秋时期,期间为更名为“敖”“嚣”等,而荥阳的首次得名,源自战国时期。

    当时的荥阳属于韩国境内。韩国以荥水为名,正式将该地更名为荥阳,并一直沿用至今。

    荥阳古城之东有一条人工开挖的沟渠连接淮河与泗水,成了荥阳东部的一道天然屏障,此沟渠便是汉末三国时期所称的汴水。

    古城临黄河、依邙山与嵩山相望,城西十余里便是广武山,山势峻峭挺拔,绵延数十里。

    荥阳这种背山面水的独特地形,使它成了一座天然的防御城关,秦始皇入主中原时,便将荥阳设为三川郡的治所,并在此地修建了大型的粮仓“敖仓”。

    荥阳地区不仅水土资源丰富,地势险峻,便于防御且易守难攻,此地还是一处古道纵横的交通枢纽。

    自荥阳古城向西过虎牢关便可直通长安与洛阳,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冲。

    董卓面对人多势众的关东联军,以洛阳为中心,布置了三道防线,其中,荥阳就是东部防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

    徐荣被董卓调到东线后,也就是看出了荥阳的重要战略价值和易守难攻的特点,便将此地选为与曹操交战的主战场。

    在荥阳之战中,徐荣采用的战术非常特别,荥阳易守难攻,不过,徐荣并没有采用消极防御的策略,而是利用曹操立足未稳的这一有利时机,主动出击。

    而徐荣之所以采用这一战术,除抓住了有利时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利用了自己统率的这支部队的优势。

    董卓所部大都以来自凉州地区的士卒为主,凉州地处西北,由于长期受到塞外的羌、胡、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袭扰,使得凉州青壮形成了民风彪悍、好勇斗狠的性格。

    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他们在长期与游牧民族作战的过程中,练就了在马上作战的硬功夫,在汉末三国时期素有“铁骑”之称,其优势在于冲锋,而并非固城坚守。

    在野外对付彪悍的凉州铁骑,恰恰又是关东联军的短板。

    一旦拖住了城池防御战,凉州铁骑的特点和优势将难以发挥,因此,徐荣才果断选择了主动出击的战术,力图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曹操刚刚好驻扎完营地,徐荣就已经率军对曹操发动起了突袭,徐荣选择的时机也正好是曹军还没有完成防御部署的间隙。

    因此,徐荣的这次突袭令曹操猝不及防,而曹操遭遇惨败的原因除了没有料到徐荣会突然发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便是曹操所部作战能力低下。

    曹操的兵员又都是卫兹和鲍信临时招募的,均为新兵,缺乏足够的训练,因此,战事一打响,士卒们便惊慌失措、仓促应战,自然不会是久经战阵的凉州铁骑的对手。

    按照徐荣的战前设想,原本是想通过此战打掉对手的锐气,为以后的荥阳攻防战做准备,没想到这场突袭战却变成了一场歼灭战。

    “杀啊!!”

    曹操的营帐刚刚驻扎完,四周就响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