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2章 天下(第1/2页)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汝南袁氏据考证,袁氏是虞舜的后裔。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袁氏名人辈出。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会仆一十七人。

    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袁绍,是袁逢之庶长子,袁逢将袁绍过继给其兄袁成。袁绍在少帝朝官拜司隶校尉,至献帝时任大将军。袁逢的嫡子袁术则官至后将军,后自取玉玺,自立为帝。汝南袁氏是一门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世传孟氏《易》学。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

    袁绍的家族在东汉末年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大族,两汉时期是门阀士族的形成期,到了东汉末年,存在几百年时间的大家族比比皆是,但是像袁绍这样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无疑是东汉末年的顶级家族。

    。。。。。。。。

    士族是东汉时期政治上的常青树,无论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斗得多么激烈,士族一直存在于其中,虽然不能虽主角,但是足以影响天下的局势,汉灵帝去世之后,外戚何进杀了宦官蹇硕,并在袁绍的怂恿下,何进召董卓溪、丁原进京,胁迫太后同意杀尽所有宦官。

    荥阳郑氏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侯,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氏的影响力一直到后世,甚至有天下郑氏皆出荥阳一说,仅在唐朝,荥阳郑氏就有十一人为宰相。

    谯郡夏侯氏。汉魏之际,作为谯沛集团的谯郡夏侯氏家族因缘附会,随着曹氏家族的兴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夏侯惇、夏侯渊等成为曹操的元从勋旧,并因两个家族的特殊关系得到信任。其人物之众,地位之高,令人瞩目,其家族文化风尚表现出明显的尚武特征、寒门特色。

    魏晋之际是世族社会门风变异及“姓族”门第形成的关键时期,夏侯氏家族的门风也经历着由尚武到崇文的深刻转变,家族门第也由寒门庶族而跃居为世家大族之列,其家族转型过程中标志性的人物是夏侯玄。迨至西晋,夏侯氏家族便被公认为盛门、大族,代表人物为夏侯湛。

    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博陵崔氏也是从清河崔氏中分支而出。

    崔业八世孙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崔谅曾任晋中书令。

    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另外,延续到后世,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