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3章 旧事(第1/2页)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袁绍紧接着自任车骑将军,对关东联军统一发号施令,但除了他下令诛杀胡母班等董卓派来的使者外,没有见到他下达的军事方面的部署,联军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种情况在酸枣更为明显,当时云集于此的联军有六七路,但缺少绝对权威的人,就连设坛时要选一个人上去领着大家盟誓也都“更相让,莫敢当”,最后推举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登坛念誓词。

    没有统一的指挥,联军就像一盘散沙,加上各怀心事,自身战斗力又不强,最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了。

    “主公,公孙瓒来了。”这时,一旁的陈宫走了过来,说道。

    秦烈点点头,道:“随我相迎。”

    。。。。。。

    公孙瓒带来了五万的兵马,其中骑兵就有两万,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兵马,可见,公孙瓒的家底还是很殷实的,起码现在看来,要比秦烈有能力的多。

    卢奴城外,几万士卒盔明甲亮,明晃晃的战刀,飘在空中的旌旗,还有两万的骑兵。

    在公孙瓒的身边有着数千的轻骑,这数千的轻骑,骑兵谁都不缺,最主要的是这支骑兵的马匹全是白马,这就是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在后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这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兵种。本身公孙瓒在对外作战时喜欢骑白马,他也聚拢了一批数千人之多的骑兵。所谓“白马”,有两种说法,一是公孙瓒自己精心挑选的白马,本身幽州也是产马的地方,二是军中的胡、夷人跟公孙瓒的喜好相似,都喜欢骑白马。

    白马义从是掺杂了胡人的骑兵,不能说白马义从全是汉人组成,也很难说白马义从全是由胡人组成。问题就出在“义从”两个字上,“义从”指的是归附朝廷的外族。公孙瓒与乌桓交战多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胡人归附,毕竟胡人少说也有数十种,本身就内斗不休,前文也提到了公孙瓒军中身手矫健的胡人、夷人就经常骑白马。

    “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

    可见这批胡、夷也是白马义从的组成部分,本身东汉时期也经常启用义从平叛。比如著名的湟中义从,主要是月氏人,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与汉人混居,他们与羌人也有恩怨,在汉羌战争中以“义从”的形式出现,当年邓训只挑了几百人作为义从,后来处在张掖郡的数百户就被称作“义从胡”。

    像刘备在幽州也有收获,他前去支援陶谦时就带着“乌丸杂胡骑”,又如《后出师表》中提及的“突将、无前、賨叟、青羌”这是刘备转战南北数十载攒下来的精锐,来自各个地方、各个族类的骑兵,虽然总共才一千人。另外,董卓的部下也多为羌胡,蔡琰在《悲愤诗》中就提到了“来兵皆胡羌”,这也是身在边境的常规配置了。

    回到“白马义从”身上,既然被称作“义从”,而不是“义从胡”,说明胡人在这支队伍中的占比没那么大,甚至白马义从可能还混有鲜卑、羌人,因而没法冠名“义从胡”。如东汉末期,时任护羌校尉的段颎在平定羌人叛乱时,率领的队伍中就有“湟中义从羌”,可能是义从胡补充了大量羌人所致。另外,身在巴蜀地区的賨人,也多次为作为雇佣兵参战,出力颇多。

    如果“白马义从”是纯粹由胡人组成的,那就没必要叫义从了,外族归附朝廷被称作“归义”。如泄归泥、素利、弥加等人都被封为“归义王”,王同、王寄只是“归义侯”。从现存的官印也可见一二,如“汉归义羌长”、“汉归义鲜卑王”、“汉归义胡长”等名,羌、氐、胡、夷、蛮、鲜卑等均有归附的案例,朝廷对他们的处理也是迁入内地,想着潜移默化地改变习性。

    但是“归义”这个词在汉末可能还有别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