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5、第九十五章 康熙十七年(第1/4页)  朕的后宫大有问题[清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康熙先是在朝会?上探了探口风。

    因着军演一事, 戴梓这名虽不是科举出身,却出身于官吏清贵之家的能臣自然颇得朝臣的瞩目。

    康熙拿戴梓为例,在朝堂上笑称不知在世上有多少如同戴梓一般的聪明人,却因科举而没有入仕。

    虽然康熙看上去只是一句顺口玩笑话?, 但所谓金口玉言, 又是在朝会?上所说, 这个话语落在朝臣耳中自然引起轩然大波。

    有科举出身的文臣很是不忿,认定了戴梓从才学上必然和他?们相差甚远,出口嘲讽却是被视戴梓为军中天人的将领们对骂, 在朝堂上闹腾不休。却是几乎没有人发现, 康熙真?正的含义。

    唯独几名察觉到的朝臣在这乱糟糟的朝堂之上,也只是沉默的交换了一个目光,将心中的疑问按捺在深处。

    一连几日, 在朝会?上,没有任何的结果。

    朝会?结束,也没有任何大臣的奏折上提到这件事。

    康熙坐在东暖阁中第一次有了后悔的冲动——既然自己是皇帝, 是不是应该直接下令才更好?

    清朝科举制度和明朝一致, 沿用八股取士。八股文的问题很多, 第一以四书五经取题, 严格要求符合题意, 绝对不允许擅自添加自己的想法。第二要求四副对子平仄对仗,绝对不能出现任何亵渎圣人的内容。

    条条框框的八股文延绵数百年之久, 题目到了最后也都是殊途同归,年年都有教书先生和所谓的‘猜题人’猜中题目。若是猜中的学子,自然可以用往昔精心准备好的文章,考上的几率自然也要大上许多。

    更何况,不少学子文采不错, 但偏偏对这要求死板的八股文是束手?无策。从明朝采用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内容以来,不少在单一方面独有才华的士子很难通过科举入仕,只能为官员充作幕僚,极少数才能引荐为官。

    经年累月的时间下来,学子们早就已经习惯以八股文论学的习惯,康熙担心若是直接下令在科举中更改或者撤销八股文,只怕众口不调,天下大乱。

    他?寻思着到底是直接撤销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应用——还有由部分地区开始试行,直到众人接受之后,才

    能转而施行到整个大清中?

    想得越多,康熙越是皱紧了眉头——改革是蓄势待发,势必将要进?行的——现在的问题是从哪里,从谁开始执行?

    想到需要负责的人,康熙越发严肃了。对于他?来说当然知道走这一条路对大清,对整个国家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好处,这人必然在随后的历史上能画上重重的一笔!

    不过,在臣子的心中只怕会?联想到历史上改革失败的惨剧……

    偏偏科举不但涉及面广,一动更是牵动全天下学子,必然要文采出众、众望所归、泰山北斗级别的文匠才行。

    若是前些年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尚在之时,他?倒是不错的人选,只可惜对方现在已是年老体迈,重病卧床……康熙闭上双眼仔细的将朝上的每一名大臣都拿出来盘点一番。

    身为当今砥柱中流的保和殿大学士李霨的名字跃然出现在康熙脑海之中。他?蹙眉思考片刻,反复掂量,琢磨数遍之后,康熙沉声缓缓开口:“梁九功。”

    “奴才在。”

    “传保和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李霨、户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林如海、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鸿绪、侍读学士张英、李光地、张玉书、考功司郎中张九徵火速到东暖阁觐见。”

    “喳!”

    不出半个时辰,朝臣们都聚在东暖阁旁的偏殿内等待皇上的宣召。让他们有些疑惑的是在场的均是汉人文臣,且大多关系亲近,往来甚多。

    虽然心里泛着嘀咕,不过自从进?了偏殿,几位大臣就被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