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腹中计(第2/3页)  百物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长舒出一口气,双目仰视殿中悬梁,朱漆金木虽是大椽飞梭,此时此刻却在他眼中化作锥睛之刺,要人酸疼。良久,他才慢慢追忆起来,“先帝在瓮州起兵,幸得玉氏驱驰左右,取南郡三捷,上破交兵关,又得尹氏追随,才有我大魏左右双兵,玉氏冲锋陷阵,尹氏包围突击,这一路才攻破大吕都城,朕从未疑心过他们。”    官博识立时提醒道:“玉氏是布衣出身,抛头颅洒热血,和大魏休戚与共,可那尹氏却曾是大吕的名门望族啊。”    “官博识?”皇帝眼中血丝犹重。    “官家,我祖爷起义为天下黎民,好德好善,就算是攻城略地,也不曾伤及百姓无辜,粮草断在荒郊,宁可掘根吃土,也不劫掠民舍,昔日破大吕都邑,除皇族直亲,无曾杀戮,存的这一丝生息,今日已然成了咱们大魏的在背芒刺!”官博识忽地激动起来,直直跪下,以头抢地。    在其一旁的沈可人连忙将他搀扶起来,宽解道:“京兆尹勿要夸张,官家明白你的意思,咱们如今是商量对策,而非是对诉衷肠,君臣之义自然重要,可眼下登州告急,应当如何。”    这几句话猛地给皇帝浇了一盆冷水,确实,官博识此番有些过于演绎了,不像是出谋划策,倒像是催促着自己把大吕后裔赶尽杀绝。虽然他说的很有道理,内廷妇人确有大吕遗民,可是尹出云不是那等没主见的人,女人们的是非言论尚不能挑唆到他急忙兵变。他此番不像是事发突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这是筹谋已久,可是尹氏还有几百口人留在东都,难道他一点都不在乎自己族人的死活吗?    “内廷妇人攒言生事,若确有此事,朕当严惩,但她是如何与上庸取得联系的,你说那些军队是走船而来,朕该查明究竟是不是有上庸的细作,而非是大吕遗民的问题。”皇帝不是昏君,心里什么都明白。    官博识冷汗涔了一背。    正这时候,内监通传急报,大责太监连忙取来呈上,将乌素桐签递交皇帝。拔去签筒帽儿,徐徐展开绢帛,寥寥几行字,却令皇帝心中忿忿难平。沈可人见上颜骤变,心知不好,于是问道:“官家,是何急报?”    皇帝微微抬头,扫视了众人,方道:“西山要塞告急,牧国和上庸的联军已经到了曲霞关。”    “这是趁人之危!”高爵登时火上眉头。    罗保朝也道:“联军太蹊跷,怎么咱们这儿刚刚登州兵变,他们就联合起来了,看来上庸的细作的确就在东都内。”    皇帝面色沉静下来,像是铺了一层茶色,乍如憎煞,光影里纷扬的埃尘一时间清楚可见,他从小所受最好的帝王教养,喜怒不形于色,悲欢不留于心,天地间只有一杆秤来衡量成败,唯权而已。    “传令,缉拿明阁馆所有牧国、上庸使臣,东都城内,凡牧国、上庸之人一律扣押,有通商之人,也要审问,高爵,一日之内,明政殿回事,若走逃一人,拿你是问。”皇帝深色淡淡,语气已经觉察不出愤怒了。    他冷静。臣子们也冷静。    “臣领旨。”    “官博识,四门只许进不许出,东都内外,驰道、河道、树林、村庄、山坳、渡口,均需搜查,若有嫌疑,能捕则捕,如有违抗,先斩后奏,宫廷内院,也要搜查清楚,审山瀚,去传令请皇后入殿,且即刻押解尹氏到观象场,官博识,你再派人速将尹氏族人围拢宫门外,无论男女老幼,凡所牵连,一概不许放过。”他口吻冷冰冰的,不失条理。    众臣都郑重领事,内心无不惶恐,躯体一应战栗。他们知道,一场屠杀,即将到来。    宫闱肃清,合门寂静,连半点风也刮不动,人间一隅,胶滞凝着。未过三刻,英和宫尹夫人便被推至观象场上,簪饰具脱,华服皆去,独余残妆苦容,点点泪痕,斑斑如锉,受这天地的牢铐,身影难逃。    此时,宣政殿外正坐着帝后二人,沈妃立在一侧,另有沈可人与赵惜宁立侍候命。    待尹氏跪定,大责太监上台禀报:“官家,尹夫人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