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竟没有投降,还在坚持抗战。
安宁的这封信,给海州议会带来的震很大。此后的海州议会,才真正学会从全局看到问题的方法。海州对大宋的支持,对女真的抵抗,也才真正坚决起来。
他们把安宁的书信做了一些剪辑,取名曰《论持久战》。下发到军中、保甲、羽山大学,以及各县学、乡学组织学习,发起讨论,写读后感,轰轰烈烈很忙活了一段时间。
《论持久战》认真分析了这场宋金战争将要面临的战争结局。大宋此战不能速胜,却也不会真正亡国。所以
?最后的胜利依然属于大宋。
但却只能依靠持久战拖垮它金国。因为大宋人口众多,兵员容易补充,物产发达,财富充盈。女真虽然穷困,人口不足,但是他如今的战力,却是天下无双。
双方各有所长的。《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
安宁几乎肯定地说,大宋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也。在此情况下,就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都必然会导致抗战的失败。
《论持久战》把宋金战争形容为“犬牙交错”。还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
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的优劣对比,后方根据地的建设问题,前方会战、守战、游击战的定义,包围与反包围的种种逻辑推理,等等。
文章指出,这场宋金间的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文章特别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大宋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住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
《论持久战》以否定亡国论和速胜论为切入点,提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只有经历了持久战,大宋最终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
对多数的宋人来说,谁也不想亡国。只有少数人才会甘心抛弃祖宗衣冠投降金国。速胜论更加不靠谱,如今女真战力、战意几乎是无敌的存在,所以也不能成立。
随着《论持久战》讨论的如火如荼,积极联合大宋对抗女真,成了海州国策。海州议会还是同意了装备岳飞背嵬军的方案,但也给汴京枢密院发出一封措辞严厉的行文!其曰:
“海州军需物资此前装备大宋禁军无算,而大将能籍此立功者了了无几。盖非军备之不利也,实为我大宋禁军、边军多散漫不勇、不忠也。
如河东之代州、武州、忻州三地,北虏竟能数日而下。涿州、蓟州、檀州兵,及常胜军者,亦都争相附敌
。此岂抗战之罪?此岂军械之罪?此岂山川形胜之罪?!
如今金国收河东、河北奉上之钢臂弩万数以万具,天雷三万发!此皆诸军资敌乎?当此国难时,彼辈十万男儿却一朝卸甲!此我大宋禁军之耻也!
故此,海州此后军械之援大宋诸军,需择良将先行。
如张叔夜、马扩、岳鹏举、韩世忠等敢战、能战者,海州当各助其成军以万五千人以上,计装备六万具。其他禁军可总设武备两万具,使枢密院择善配置。”
要说童贯主兵事二十多年间,“军政不修,教阅训练之事尽废”。这才是女真南下的真正理由,但他们仍不敢掉以轻心。与一个人口大国为敌,综合实力实在太过悬殊。
即便身为此次南下的真正主帅粘罕,也不敢将期望值定太高。只希望可以完成“下太原、取洛阳、扼潼关,隔绝西兵援路”,同时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