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浮议论,以及转移自己的压力。
上有太上皇,下有不省心的兄弟,外面还有个胡乱写诏书的好妹婿?他们给赵桓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而赵桓却害怕失去皇位,于是他就“忘记”了金国的威胁。
史上的赵桓,与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还是有的一拼。都是不懂为君之道,都是糅合了冲、怯懦、吝啬的各种不合时宜。
在守御开封时,赵桓还带着御膳亲自鼓励守城,亲自披甲骑马过泥地,亲自在户外祈祷停雪。甚至皇后也亲自带队赶制御寒衣物什么的,很感人吗?
大难临头了,却舍不得拿出财货犒赏三军。敌人的威胁还在,就要算计钱粮,把勤王之师就地解散?只是赵桓舍不得用国库犒军的人,他就要舍得用国库犒敌军。
按道理他不是早该接受帝王教育的吗?这说明找到一个好老师有多么重要了。
赵佶、崇祯都是备胎出身,没有接受帝王之术的教导不能怨他们。但是赵桓就很不应该,这说明他的耿老师,的确不是一个称职的教授。
“我思故我在!”好妹婿安兆铭的名言被赵桓反向理解的很透彻。我不想这些烦心事,所以这些烦心事就等于没有?等到金国真的打来的时候,赵桓已经被吓傻了。
无论如何,赵桓都只是一个虽然二十六岁,却依然
还处在叛逆期的大男孩。忽然要他面对一个金瓯残缺的局面,赵桓除了发傻,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做。
所以,早期的大宋抗战,其实并非是金国和大宋的战争,只是金国和大宋各个州府间的局部战争。大宋朝堂并未做出什么具体的应对举措,一昧看着北方狼烟四起,山河破碎。
再到粘罕围攻太原,翰离不剑指真定府的时候。朝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金国是要来灭国的!汴京忽然就要危在旦夕了!
那么究竟是战?是和?“众卿家赶紧拿个主张啊!!!”赵桓手足无措。
<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