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羽山大学的讲学邀请,只是一个借口。但也不算是子虚乌有,因为乾贞记已经快马加鞭奔去海州疏通文资,顺便也要委托羽山大学赶紧填补上拜帖带来就是。
但是张择端却勃然变色:“徐兄何以这般小看了张某人!张某固然已是布衣,但也曾食过朝廷俸禄。眼下国难当头,又怎会弃国君而去?
自当守国而死也。至于家小,倒是要拜托徐兄关说去海州安置。还有这《清明上河图》,已近完工,这两日赶一赶也就是了,就一并带去海州好了。”
“这?”徐知常乃是洽淡性情,最不烦劝说故事,左右看看王文卿、郭京,见他们也都没有出口劝说的意思,不禁长叹一声:“那么,徐某就陪几位也留在汴京好了。”
“郭兄的名字,张某倒是好奇。昔日仁宗皇帝时,有殿中丞丘濬善易,读《易》悟损、益二卦,能通数,知未来兴废,尝语家人曰:吾寿终九九,后果八十一卒于池州。
又听闻他尝上《感事》百篇,往往刺讥权贵。执政请诛之,仁宗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古有郇谟哭市,其斯人之徒欤?云云。
但他的感事诗中,却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
杨适者,大隐先生也。嘉祐六年与楼郁、杜醇、王致、王说聚鄞县妙音书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尊为宗主,开四明讲学风气。
历三十余年,弟子甚众。其人明律历,晓兵法。淳厚忠介,议论持平,以行义闻于乡里。以文学行义闻于乡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
刘无忌是汉之宗室,汉和帝复封刘无忌为齐王,在位五十二年去世,谥号惠王。郭京者,古来未见之人也,难道便是尊兄不成?”
张择端说的,却是当时汴京传闻甚广的传奇故事。说是昔日仁宗朝有异人丘濬能预见汴京兵祸事,唯有郭京、杨适、刘无忌能解之。
但是张择端真心不知道,杨适、刘无忌都是另有其人,而且这次都在平定军战死了。郭京斜眼看了王文卿一眼,心说这个什么传奇故事,大半倒是王师弟的杰作。
此前林灵素灭佛被反噬,赶出汴京。道门一度到了存亡的危机关头。王文卿也只能通过郭京在龙卫军的关系去接触太子,但终究也没能改变什么。
后来还是安兆铭在汴河玩了一出石狮子的游戏,生生把大相国寺按在地上来回摩擦,这才给道门赢来一个喘息的机会。
王师弟当时趁热打铁,非要把自己往仁宗朝丘濬的身上靠。编排故事,而且还真是凑巧,自己果然就在龙卫军中寻觅到杨适、刘无忌二人,于是结为莫逆。
等到去年贾奕建机速房时,又听到这个传闻,于是辗转访寻,这才把自己和杨适、刘无忌三人一起网罗到机速房门下,平时做事
都还算妥当。
哪想到就是一次例行公事般去了趟平定军,就把樊瑞、杨适、刘无忌撂在那里。若这件事真如王师弟说的那般玄乎,那么杨适、刘无忌之死,可就意味着汴京大事不妙啦!
显然徐知常也想到了这一节,更加闷闷不乐。道门人物就没有不通《易经》的。所谓“天人感应”之说,也不是掐指算命一样预设了结果。
道门讲究“因果互荡”,你为了追寻这件事的“果”而刻意为之,仿佛“作伪”一般见不得光明。但最后的过程,却是因为你的刻意为之,成就了这事的“因”!
甚至连平时最喜欢肆意歪曲《易经》的安宁,都特意要自己访查郭京的下落。一定要把老郭弄得远远地,离开汴京。但是又不许他去海州,这特喵就是在把郭京当瘟神看呢!
不过现在的郭京却不是他说想弄出去就能弄出去的存在,郭京首先是龙卫军的都头,他还是机速房的人,更加带来了平定军失守的消息,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