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段熙睿存在的必要?
点仓山巍峨耸立,绿树成荫,但远远看去,最高峰却光秃秃一片,几乎没有任何植被遮蔽,更为罕见的是整个山峰都呈现出和下方土壤截然不同的暗红色,这种土壤层一般在蜀湘两地常见,主要用来烧制窑砖。
那座孤傲挺拔的山峰被当地人称为融天岭,远看不大的山峰,待你走近后才能发现它的广阔,融天岭下苍翠之间,便世代隐居着神秘的白苗一族。
在远远看到点仓山后,二人又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到山脚,段氏之所以能够一统大理,与苗族的支持有着巨大关联,随着岁月流逝,原本亲如兄妹的苗族逐渐分裂出黑白两支,时任大理王以维系两大派系纷争的名义在点仓山脚建造了一座常年驻扎五千兵甲的军镇,要知道构成大理第一道防线的荣谷c茂阖军镇也才只有两万多人的常驻军。事实上黑白两苗都对大理王的小心思心知肚明,但终究无可奈何,好在这么多年历任大理王都对两苗以礼相待,渐渐的这座军镇在两苗眼中也就不那么碍眼了,虽然依旧是军镇,却在两苗与大理王的共同支持下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发展成了与苍鹰堡相比都毫不逊色的大型城镇,而原本驻扎在城镇中的军士,也在四十多年前北迁了二十里,不过一些军官还是喜欢在闲暇时候到镇中中饮酒作乐。
及至半夜,陈铜雀c黄莺二人才赶至这座名叫马耳的镇子,其实按照他们的行进速度应该是明日才能到达,陈铜雀重伤未愈,虽然有栖古楼赠与的大黄丹,精神状态恢复的不错,但经受不了持续颠簸,不然身上结痂的伤口再次崩裂就很容易化脓。
黄莺这些天被蚊虫骚扰,也有些萎靡不振,照顾陈铜雀穿衣洗漱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最后还是在陈铜雀以赶她回家相威胁才逼迫她服下了一粒清心益气的大黄丹,这才症状稍缓,但晚上依旧还是被蚊虫骚扰得睡不着觉,原本的计划今夜是在荒郊野外露宿或者是借住民居,但陈铜雀实在有些不忍心看到黄莺活受罪,两人也就借着月色不急不缓的赶赴马耳镇,虽然路边荒草丛中仍有蚊虫,但马蹄轻踏终究让它们立足不稳,夜风徐徐,一走出万象山脉,便不再如先前那般寒冷,二人甚至都减了一件衣裳。对于一个人的乏味而尤显漫长的旅途也在两人的欢声笑语中白驹过隙。
若单论规模,马耳绝不是一个镇能媲美,但苍山洱海大理皇城,构成了南诏大理继嘉赟关与苍鹰堡之后的第三条防线,如果三条防线全部被破,那段氏想要保留王朝建制,就只能以西双版纳的广袤原始森林作为屏障,但真到那时,谁又能够保证被段威率军征服的西双版纳与南蛮十八溪,不会背后捅刀子?
所以这第三条防线中唯一能够屯兵的马耳军镇,其地位就显得愈发优越与尴尬。优越的是和平时期,离皇城最近无疑就是朝中大佬为子孙铺路的理想场所;而尴尬的是在战乱时期,由于位置突前而脱离了整体防线的控制范围,这里将会因为得不到及时支援而变成一座鬼城,这种尴尬局面,在驻地军队朝北搬迁二十里后显得更加严重,而这一点,也让段正峰的执政水准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小的污点,但十多年后的一场战争,狠狠扇了那些最擅长将逝去帝王抨击的体无完肤的史官一记响亮的耳光,也是在十几年后,史学界才开始真正重视段正峰在位时颁布的一些政令,及至段熙睿晚年,大理各界竟然将一生看似碌碌无为的段正峰推到了堪比开国帝王一般的高度。
那时已经白发苍苍布满老人斑的段熙睿躺在病榻上,说了一声狗屁的文官史吏,堂中伏地不起的一众官员人人噤若寒蝉。
由于已近深夜,马耳镇又是以军镇的身份建立,自然立有宵禁,城门紧闭,陈c黄二人抬着脑袋看着城门欲哭无泪,紧赶慢赶就为了睡一个囫囵觉都不能得到满足。好在镇子外面有一些零星的住户,不然又得在荒郊野岭露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