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的职业或是进入了相应的收入门槛,你也不一定拥有中产阶级的感觉。因此对于中产阶级的统计一般也有两种,一种是按收入进行统计,一种按中产阶级认同进行统计,显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才能建成中产阶级社会
笔者在研究世界四大中产阶级社会模式时,发现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问题是个非常现实的利益分配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出现中产阶级,这是个本质问题。首先中产阶级社会都是建立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的,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不可能出现中产阶级社会,其次,中产阶级社会都产生于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环境里,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形成中产阶级社会,当然这两点也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目前要想建成中产阶级社会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因此我们要想建设中产阶级社会,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保证中等收入人群占到大多数,其次要让中产阶级有自我认同感。对于前面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缩小贫富差距入手,也就是笔者在上一章说阐述的内容,而如果要做到后一点即让民众获得中产阶级认同感,那就必须让民众过上有保障,没有生存压力的生活。
二、中产阶级之美国模式
第二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一
美国模式
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成也税收,败也税收
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诞生于罗斯福新政时期,这个时期罗斯福主要是通过征税建立起中产阶级社会,比如遗产税,个人所得税等,通过大幅的征税,资本与劳工之间税前收入的分配几乎未变,但税后收入的分配发生了剧变。
高税收成就了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
在上世纪20年代,税收对富人而言是小事一桩。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仅为24%,同时由于对最大的地产所征的遗产税不过为20%,富豪家族轻易便可维系下去。但随着“新政”的来临,富人所面对的税收不仅开始远高于20年代,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税率也是很高的。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升到63%(当前只有35%),在第二任期达到79%。到了5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背起“冷战”的开支,这一税率升到了91%。对公司利润征收的联邦税的平均税率,从1929年的不到14%上升到1955年的45%多。
还有一点,即依赖资本收入的人不仅发现这笔收入大多缴了税,他们还发现,要把自己的财富转移给子女变得日益困难。房地产遗产税的最高税率从20%连续升到45%、60%、70%,最终达77%。其结果之一便是,财富所有权的集中度明显降低, “新政”把他们的许多收入都征了税。
新政的大规模征税措施,导致了贫富差距减小,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主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里根执政之前。1
美国的两次减税风潮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增大及中产阶级社会的解体
美国的减税风潮有两次,一次是里根执政时期,一次是布什执政时期。
里根上任不久,就提出了减税计划,不久被通过,即《1981年经济复苏租税法案》,其要点是:(1)将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3年内减少25%,第一次减少10%;(2)对企业给予加速折旧以减少税负;
里根执政几年中美国经济大有起色,里根错误的以为是减税政策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紧接着在1986年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税制改革方案: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均有所下降,前者从50%降到28%,后者从46%降到34%.这样,美国的边际税率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成为最低的之一。减税的同时美国也出现大量财政赤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