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5 章(第3/4页)  大唐霸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别到洛阳、河东招募数万人,只经过简单的组合,未加严格训练,即作为主力,去迎击范阳军。

    恰逢此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到长安述职办差,主动到华清宫入谒李隆基,常清夸夸其谈地说:“安禄山率领凶徒十余万,侵犯中原,因太平时久,人们已不知战,事情有逆顺之分,情势也有奇变可能,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库藏以募骁勇,然后渡黄河,指日可取安禄山之首献于阙下。”

    闻有破敌之策,李隆基也不辨是否符合实际,决定照办。

    翌日,封常清被任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赴洛阳募兵。

    不出十天,招到了六万人,但尽是些不谙武事的市民,封常清拆除洛阳桥,以作为固守东京之计。

    李隆基终于在华清宫呆不住了,移驾返回长安。首先斩了太仆卿安庆宗,并且赐荣义郡主自裁。然后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被调往户部尚书,以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

    再令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招募市民十一万,组成天武军,进行东征。

    实际负责的高仙芝,他受命之后,集结飞骑、犷骑、以及朔方、河西、陇右的赴京军队,加上新募壮丁,合计五万人,先前往陕州驻屯。李隆基亲自送行,命令宦官监门将军边令诚为监军,随军而行。

    经过快速的布置,朝廷粗略地形成了防务。

    在高仙芝受命之前,安禄山已进达博陵以南,斩杨光宇祭旗,命令安忠志率领精兵守土门,以绝官兵援兵。布置完毕,发起了对博陵城的攻势。得手之后,让张守的儿子张献诚出任太守,当年张守对他有知遇之恩。

    随后,安禄山移军直指藁城,驻守藁城的常山太守是颜杲卿,思量寡不敌众,与太史袁履谦开城门,迎纳安禄山。安禄山为了奖励他们的主动归顺,让他们仍然领原职。

    安禄山命蒋擎率几千人,前去防范西来的官军。颜杲卿原本是迫不得已,做了佯降,为的是争取时间,争取底盘,在骗得安禄山信任后,开始于袁履谦密谋,准备起兵讨逆。

    离开藁城的安禄山,收常山,渡黄河,直下灵昌,兵围陈留。

    陈留解读是张介然,入陈留仅仅几天,尚且来不及布置防御,守兵见范阳军来势汹汹,已经先失去了斗志,陈留太瘦郭纳私开城门投降,张介然被擒获。

    恰逢安庆宗的死讯从长安传过来,安禄山仰天恸哭道:“我有何罪,而杀我子。”

    在愤恨之余,他将张介然等上万降卒一体处死,以泄其怒。血流成河,太平王朝瞬间化为地狱景象。

    十二月份,安禄山趁胜追击。形势已经对唐廷极其不利,李隆基为了挽回败局,不得已下诏,命令朔方、河西、剑南军队,除了留守城堡外,一律由节度使率领赴行营,约以二十日内完成集结。唯独没有提起陇右,既没有让李跃迅速从南诏战场撤回,也没有让他继续进攻,李隆基忌惮李跃的势力,他深深地担心李跃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陇右十二万大军,除了驻守西藏与陇右境内,至少可以有五万精兵来救援,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隆基对边将已经极度不信任,没有诏令陇右,也正是他矛盾的心理的体现,万一尾大不掉,岂不是后患无穷。

    亲征,成为了李隆基号召全国军民讨逆的总动员令。

    天下动dàng,人心动dàng,百姓惶恐之余,不自觉的想到了陇右节度使,青龙少帅以及他的雄冠天下的精兵强将,为什么没有派来讨伐叛乱,慢慢的,陇右节度使李跃正在率领精锐征讨南诏的消息渐渐被动乱中的百姓知晓,但是,皇帝的总动员令却没有要求陇右军来救中原,这个悬念与疑问也慢慢弥漫开来。

    南诏王城,李跃与蒙阁逻凤淡然地坐在金碧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