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章 全面开花正红火(第2/3页)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倍,作坊主手下的工人达到上千人,附近几个村庄差不多的青壮劳力都到他这里打工来了。
    人们发现务工所挣的钱要比种植粮食收入高许多,就有人不愿种地了,而把地私下里租赁给了别人。地还是要种的,每年都要交粮税的。
    这种情况不但在石昌东部有,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针对于此,李秀娥专门下了一道旨意,民间可以进行土地租赁,但仅限于种植和养殖,地税由原主上交。
    这样反倒调动了愿意种植土地农民的积极性,一家可以种植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这得归功于现在灌溉农田有了便利条件,甚至有人在浏水河两岸向南向北进行开荒,扩大种植面积。
    对于此种情况,李秀娥同样出台激励政策,与那棉农同等对待,
    自我开垦出的土地收成归家庭所有。
    此外,朝廷还供给免费的农具和粮种支持。
    这一系列扶植优惠政策的实施,虽说种地的人在减少,但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却在扩大。又因采用了西部大成国的优良品种,今年大滕国的粮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初步估算,粮食产量比往年提高四倍左右,完全能够满足全县百姓的温饱需要。
    农民手里粮食多了,存储成了大问题,存储不好容易发潮c霉变c生虫,导致大量粮食浪费。
    鉴于此,李秀娥责承农部,本着自愿的原则,大量收购民间余粮。在石昌县城西部再建一个国家粮库。这些粮食可以投放市场,供给工人c教师等非农人员,以及牧场的精饲料所用。
    农部粗略算了一下,即便是这样也消耗不掉一年的粮食。
    李秀娥提供了新的深加工思路,富余的粮食可以用来酿酒制作酱油。
    说到酿酒,石昌县有自家酿酒的传统习惯,每家每户都可以做一些,那酒糟可以当做早点食用,男女老少都喜欢吃。
    只是当地做出来的酒味道比较淡,酒精度低,品质不太高,价格比较便宜,利润特别低,也就没有人愿意大批量的生产。
    上一世李秀娥在高桥镇时有一家酒厂,那酒厂所在的位置大概就是现在新建粮仓附近,造酒所用的水不是浏水河的,而是来自西北方向的那条无名小溪。
    只有这一个地方的水源酿出来的酒味道香郁醇厚,在当地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还走出了国门,创收了大量外汇。
    李秀娥下旨,就在粮仓附近建造一个小型酒厂,毕竟粮食还不是特别的富裕,恐怕酒厂一开工粮食就不够用了。
    当这个酒厂的酒酿出来之后,便受到了空前的好评,很多人都不再自家酿酒,自家酿的没有那种特殊的酱香味道。
    李秀娥亲自为这酒起了名字,台酒,令制陶厂定做了特型瓷罐,专门用来盛装这种酒。
    商部将这台酒运往大宁国大成国进行试销,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有些商家便提前进行了预订。
    这个信息大大鼓舞了酒厂的管理者,数次申请扩大酒厂规模。
    酒厂的规模一旦扩大,大滕国今年新增产的那些粮食就会出现缺口,需再次进口。
    但经过户部进行测算发现,可以盈取数倍的利润。李秀娥当即决定,酒厂再扩大一倍,增加一倍产量,同时提高售酒价格。
    后世的经验告诉她,像这种高品质的酒类必须要走高端才有利可图,若是太过平价,反倒利润越来越薄,不能长久。
    而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小小的酒厂后来为大滕国创造了极高的收入,为大滕国初期的建设提供了滚滚财源。
    酒类是消耗品,喝了一次还会喝第二次,特别是像这种好喝的酒,总有人忘不了它,愿意买单。
    北方的牧场也扩大了数倍,牛马羊的数量超过了万数,鸡鸭鹅更是不可胜数。
    现在每天都有商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