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
拴来的娃娃活过八岁就是过了第一道坎,因为民间最忌讳的数字是八,有种说法:“八八差差掉地下”所以孩子过了八岁就去娘娘庙谢恩还愿。十二岁是孩子的大坎,活过十二岁就算活稳了。拴来的孩子十二岁要大办酒席,去娘娘庙谢恩还愿。
因当年太祖皇帝是初一参拜的娘娘庙,所以每月的初一定为庙会日。一到初一,娘娘庙热闹非凡,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来这里祈福c还愿,拴娃娃一直延续百年不衰。
话说到了宋徽宗赵佶的某年,七月初一,虽然天气炎热,但来娘娘庙逛庙会的人还是非常多。小商小贩一大早就摆好了自己的摊位,耍杂技的,耍猴的,走江湖卖药的陆续到来。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孕妇特别显眼。她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手中端着一只破碗,手臂上挎着一个破竹篮
,篮子里有个破布包,挺着大肚子在人群中穿梭。
她姓于,夫家姓张,叫张于氏,住在一个山村下。这年夏天连日暴雨引起山洪爆发,她所在的村子被洪水围困。丈夫卸掉自家门板,把怀孕七个月的张于氏抱上门板,推出洪水。洪水不断上涨,张于氏眼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洪水淹没。丈夫在淹没的最后一刻大喊:“把孩子生下来”丈夫的声音和整个人被滔天的洪水吞噬。
张于氏被冲到一个小山包旁,村里逃出来的几个村民把她拉到山顶。洪水过后,她随幸存下来的几个村民下山寻找自己的家和丈夫。她幻想着丈夫也许被冲到高处,和自己一样活下来了。事实是残酷的,他们的村子被洪水冲得干干净净,连同房屋,牛羊都不见了踪影。
悲痛之余的人们一起商量后,决定逃荒到汴京城,那里毕竟是天子脚下,在繁华的京城找个落脚地,说不定可以做个小买卖啥的。全村幸存者也就二十多人,有一个年纪大一点的老妇人,大家叫她二婶,负责照顾孕妇张于氏。
一干人一路乞讨来到汴京城,路上已走散大半,年轻力壮的选择到大户人家做长工或短工,剩下几个老弱病残的来到京城也都走散了。只有二婶还一直陪在张于氏身边。
这日张于氏和二婶第一次来娘娘庙乞讨。她用仅有的几个铜钱,买了香烛,跪在娘娘跟前,泪流满面不停地给娘娘磕头,一腔的苦楚和无助无处诉说,她的前额磕得鲜血直流,祈求娘娘保佑她平安生下孩子。
逛庙会的人见她着实可怜,有人丢给她一个铜钱,有人给她一些食物。这也是她收获最多的一日,讨要到一把铜钱,还吃饱了肚子。
天渐渐黑下来,逛庙会的人陆续散去,娘娘庙恢复了平静。庙管们开始清理院子,准备关闭大门。一个庙管小厮发现长廊的凳子上躺着一个要分娩的孕妇,旁边还站在一位老妇人,小厮急忙唤来庙管头。
庙管头是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者,他管理娘娘庙多年,曾不止一次的遇到乞讨人在庙里产子。本着娘娘庙慈悲为怀的宗旨,绝不能把孕妇赶到大街上生孩子。
看到庙管头到来,二婶扑通跪地:“您老慈悲,就让这妇人在庙里生下孩子吧。我们是叫花子,已无处可去了。”
庙管头把她俩领到后院,后院有几间小平房,是娘娘庙里的杂役住处。边上有一间仓房,里面堆的都是杂物。庙管头打开仓房,给她们找来一张破席子。离开时他道:“今晚生下孩子,明日必须离开,这是皇家的庙宇。我只能做这么多了,其余的也无能为力。”二婶再次磕头致谢,又说了一堆千恩万谢的话。
在某处废弃的窑洞内,住着一个跛腿的老乞丐,他乞讨一生,没人知道他姓甚名谁,只唤他老叫花子罢了。七月一日这晚酉时,老叫花子孤苦伶仃地死在破窑洞里。
老叫花子的魂魄来到了阎王殿,远远望去,大殿正中央坐着一位神祇。只见他身高两米,身穿大红袍,头戴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