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山中采药去(第1/3页)  医到江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晨,朝阳初升,曦光挥洒而下驱散了山间的薄雾。鸟儿卖弄着自己婉转的歌喉,高声欢唱;花儿凭借风姿,千娇百媚,开遍山野。

    缠绵曲折的山路上,一个单薄的身影背着竹篓柱仗前行。

    林可走走停停在山间寻找辨认着自己看到的植物是不是草药,几日下来《神农本草经》倒是背熟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辨别每一种药材,还是要亲自去采摘才行。

    转过一个山坳,忽然林可眼前一亮,只见前方绿油油的一丛植物在阳光下肆意的舒展着枝叶。

    “三七,高约一尺八寸,茎直立,光滑无毛,为掌状复叶,具长柄,三至四片轮生于茎顶;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

    林可矮身蹲下,仔细翻看着这从植株,果然与师傅给的《神农本草经》中对三七的描述和插图分毫不差。要知道三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它茎叶花均可入药,当然不同年份的三七其药用价值也不同,常见为一至两年生,三年为上品,四年以上则极为珍贵。而眼前的这从三七,林可保守估计年份至少也在三年以上了。

    作为一名外科大夫,或许林可对于其他中药材都不甚了解,但对于止血良药三七还是有所了解的,它是常用外伤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而且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甚至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简直就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

    林可小心的用药锄将几株年份较高的三七挖出,剩余的却不再挖了,虽然三七春秋两季均可采摘,但春季采收的“冬七”质量显然不如秋季采收的“春七”好,剩余的还是留作秋季时再采吧。

    初战告捷,林可心情大好,对接下来的采药行动也是充满了信心。

    苍莽的玉苍山脉果然钟灵毓秀物产丰富,仅到晌午时分,林可就收获颇丰,有清热解毒的紫花地丁、鱼腥草、土茯苓等,亦有解表发散风寒的麻黄、紫苏、白芷,甚至化湿的苍术、厚朴,补气的人参、黄芪和补血的当归、地黄等林林总总多半筐。

    林可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儿,决定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歇脚吃点东西。穿过东面的林子,林可正好看到一条水流丰沛的小溪,在溪边捡了块相对平整的大石头,林可一屁股坐了上去。这可真是个体力活,换作前世的自己肯定徒步走不了这么远的山路,林可打开羊皮水囊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水,待把水囊重新灌满水后,就着清澈的溪水洗了手脸,然后才摸出备好的点心、干粮啃了起来。

    吃饱喝足后,林可摘下头上遮阳的斗笠拿在手里极目远眺。

    苍翠的山脉绵延起伏看不到尽头,天空澄澈湛蓝,大朵的白云棉花似得一朵叠着一朵仿佛触手可及,耳边是潺潺的水声,不时的还有鱼儿嬉戏时水波跃动的声音。林可闭上眼睛,用心谛听来自大山深处的千百万年亘古不变的语言,是的,这雄浑的固体语言需要用心灵去仰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此时此情让林可想到《醉翁亭记》里对琅琊山的描写,她感叹,若是自己也能做一回醉翁,朝而往,暮而归,体味自然之乐,此生无憾也。

    林可重新背上竹篓打算继续前行时,却闻到一股腥臭味儿,是从下游的方向飘过来的。

    林可顺着溪流向下游望去,远远的看见溪水里一道黑影若隐若现,由于距离较远看的不是身份清楚,她皱了皱眉,那个好像是个人啊……

    顺着溪流往下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