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8章天下一统12(第2/4页)  南宋一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吃,就没有人出来造反。

    历史已经证明,官绅们造反不可怕,只要民心在,他们就翻不起浪来。因此,韩忠卫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是偏向大多数人,他坚信,只要让大多数人受益,那一小撮人,是不足为虑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才让江南的百姓对中原地区很感兴趣。这些江南百姓,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宋国朝廷南迁,女真南下时,迁入江南的。现在中原已经换了主人,中原又成了汉人的天下,加上又有这么优惠的土地政策,说他们不动心那是假的。

    对普通老百姓的迁出,江南特别行政区倒没有什么不满,江南本就是天下粮仓,不管老百姓少了多少,这对他们而言,都是有百利无一害。

    而江南百姓到了中国后,几乎是所有人都得以了妥善安置,他们之中,没钱的,可以先租种田地,官绅名下的的田地不够,可以直接向官府申请,现在各地官府都有不少田地,这都是没收原来的女真人的。而江南百姓带给中国的,不但是让田地的利用率,而且他们还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种技术很让官府去推行,很难见效,所费时日也很久。可是让农民之间口口相传,则只要一二年的时间,就会让整个中原地区的农业来一次技术革新。

    试想一下,同样是种十亩地,从江南来的人,他们一亩能收五石,可是自己只能收三石半,这能不刺激他们虚心求教吗?因此,对于农民的迁移,韩忠卫是非常乐观见到的。如果不是有协议,不能干涉江南的内政,他甚至还想跟赵扩再签一个协议,哪怕是向江南出一笔钱,也要将那些熟练的种田高手请到中国来。

    除了农民之外,在中国驻江南办事处的宣传下,想迁到中国去的还有一部分商人。如果的中国,正在大搞基础建设,五万里的官道,需要多少水泥、多少红砖?而这又需要多少工人?这些人拿的都是日结酬金,因此,国家投资的虽然是基础建设,但实际上,刺激的却是整个经济。现在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店铺生意都很兴隆,所有的作坊都是全力以赴的生产,但就算是这样,也不能完全满足,手中已经有了余钱的百姓。

    像布、绸、家具、铁器、肉、蛋,原来的百姓要消费这些东西时,都要精打细算的计算着自己的口袋。但是现在,这些在原来像是奢侈品的货物,现在的销售却是异常火爆。整个市面上,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江南的作坊非常多,光是临安,就有上万家各种不同的作坊,在临安的街面上,许多作坊都是自产自销,楼上是工场,楼下就是店铺,或者后院是作坊,前院是店铺。

    这些人的生意,因为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也变得比原来要好得多了。现在他们的顾客,都是批发一些货物,运到中国,就能换钱。越是往北,利润就越高。如果自己的作坊能直接办到中国呢?

    这些意动的商人悄悄到中国驻江南办事处去打听,不打听不要紧,一打听他们吓了一跳。哪怕是在中都,房屋的价格也只有临安的一半,如果是租房,价格甚至只有临安的四成左右。临安的消费一向比较高,工人的酬劳也是比较高的。但是中国呢,因为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人的酬劳只有临安的八成左右。这样一算下来,他们很快便得到一个事实:如果把作坊搬到中都,自己的利润至少要提高一倍以上。如果在中都能加大生产规模,那更是有数倍之利。

    商人都是逐利的,哪里有钱赚,他们就会流向哪里,这是市场需求使然。当然,如果官府有强制措施,他们也能是望洋兴叹。可是他们在办事处得知,只要不是官员或是军卒,想要去中原很容易。如果能在办事处先行登记,甚至于他们一到中国,马上就会有人接待他们,让他们更加容易就能办好作坊或是店铺。

    士农工商,现在有三类人开始向中国流动,当然,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