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经典的味道(第2/3页)  喜剧大爆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了不确定性,不知该如何共处。尤其是那些以前骂过内地的,心情更为忐忑,现在的确没找你麻烦,难保不会秋后算账啊。

    此时的港人,心情还没能安定下来,自然也不是后世一副高高在上看轻内地人心态。

    也是这种矛盾的心情,在张国荣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的这一年,产出了一部斩获金熊奖的内地作品,这部作品要在香港上映了,港媒对于这位内地来客都还算客气,时有正面报道。

    兼且有安乐宣发,知道的人还不少。

    但港人骨子里对于内地的酸腐艺术片香港影视圈是素来瞧不起的,港台地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后保留地,受到比之内地更加浓重的儒家文化影响。之前内地的几位导演靠着几部反应旧时代的电影在国际社会拿奖,香港这边的反应比内地还大,立刻就有媒体嘲讽,说内地电影人只会向洋人屈膝鞠躬,靠着给华人抹黑、向洋人献媚拿奖。

    所以,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身为内地人的开心拿奖多半也逃不过这个套路,并不惊奇。

    不过,不管出于什么考虑,香港仍有不少的影评人在关注这部电影。

    至少评委之一的张国容,就曾公开表达过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它是柏林电影节最耀眼的电影之一,一场完美的阳光之旅,感动会在不经意间来临。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不仅是他,香港电影的繁荣,也铸就了一批专业影评人。

    不同于没有底线的八卦记者,这批职业影评人多数都还是比较公正。尽管如今港片没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都能秉持着公正的态度,对这部电影进行点评。《电影双周刊》的社长兼总编的陈伯生,就是这么一个。

    陈伯生自己买票在安乐的影院看过一场之后,他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双眼有些湿润,心潮起伏难平。连夜赶回杂志社,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点亮了台灯的桌子上,一份稿纸板正的摊在他的面前,钢笔也吸足了墨水,就等他动笔了。

    眉头郁结成了一块,却迟迟没有落下第一个字。

    他能这么多年一直主持操办香港电影金像奖,得到全港电影人的尊重,并非因为他是《电影双周刊》的社长地位有多么遵从,不可能。他清楚知道,这种尊重,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一直秉持着公正态度。但今天却有难以下笔之感,不是因为电影太烂。恰恰相反,他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总觉得能触动一个香港人的内心。看到了太多东西,脑袋里有太多的想法要写,才迟迟无法决定。

    依然是文艺片,却文艺的够彻底,也跳出了内地一贯的“抹黑自己”的文艺愤青形态。

    虽然主角并不见得多美,可祖国大好河山在镜头中无疑美得出奇。

    《根之所在,希望之所在。这是一场拯救之旅,可到底谁拯救了谁?》

    陈伯生写下了影评的标题,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开始奋笔疾书。他由这部电影中小孩子寻家开始,女人也在帮助小孩的同时,寻找到了生活的动力和美好的未来。

    “我很荣幸在第一天放映就去看了电影。很难想象,不足六十万人民币的成本,竟然拍出了这样一部诚意十足的作品。听说它光卖海外版权,就已经获利近两百倍……也许我不该用金钱去衡量它,因为它完全值得这个数。”

    书写了这么一段开头之后,陈伯生全身心的投入评价中。

    “导演兼编剧都是一个叫开心的小伙子,起初听说他是个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还从南加大导演系毕业,我是不信的。二十岁时,我还在卖咖喱鱼丸。但他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就拿下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三项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包括最佳女主角和金熊奖在内的两项大奖……这也是促使我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我所选的,是安乐的百老汇影院,上座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