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写的诗,都被冠了大师的名字呢?
因为逼格高嘛,不是大师写的,拿出去都虚三分,吹起来不够响亮,会显得自己不够有格调,这是歪风,不可取。
爱因斯坦如是说道。
好吧,爱因斯坦没说过。
《见与不见》的原名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是一位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女生写的。
丁宁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不仅是因为这诗能够广为流传,当然有它的不凡之处,还因为这诗其实能改编成挺好听的歌曲。
朱海珠对丁宁的这首《见与不见》赞不绝口。
作为《诗刊》的资深编辑,她很清楚,现在诗坛上卖弄技巧和生凑意境成风,一首首诗读过去,不是枯燥乏味得难以下咽,就是生搬硬凑得如鲠在喉,缺乏生动自然,也毫无形象意趣。
可丁宁的诗,她读着很舒服。
她感觉丁宁的诗,就像上世纪朦胧学派的复古,读起来有一种很舒心很久违的感觉。
这首《见与不见》,在她读来,虽然不如她最喜欢的《门前》那样童真外溢清澈纯净,也没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那么情深意切,却另有一番味道。
它讲述了独立自主不偏不倚的感情观,身为女权主义者,她对这诗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她认为这首诗,应该让每一位女性都读一读。
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要摆起自己的姿态,自立自爱,不能对男人百依百顺,更不能成为男人随便呼来喝去的玩物。
尽管这诗出自丁宁这个男人之手,却不妨碍她对这诗产生这番解读。
应朱海珠的要求,确认《诗刊》会收录这三首诗后,丁宁发了条微薄:“有一个好消息想分享给大家,《门前》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将出现在下月《诗刊》的下旬刊上,同时还会刊登出一首我尚未发表过的诗,有兴趣的亲们,届时可以到诗刊官网或者书报亭购买,翻阅也成。”
他这条微薄一发出来,不少使劲叫唤着和他过不去,本着大无畏的“向我开炮”精神,想要吸引火力,又乏人问津的大v们,彻底不叫唤了。
随便上网搜一下,也知道《诗刊》可是国家级刊物,代表着国家作协权威。
丁宁一个初出茅庐的歌手可以欺负,但官方,很多人是不敢惹的。
当然了,大v中从不缺专和官方对着干的猛士,只是这种大v很巧暂时鲜少有盯上丁宁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次站出来批判丁宁诗的,不是传统学界中人,就是对传统文学界心存向往的人。
而这种人不是身处体制中,就是普遍对官方有一种跪舔心理。
现在他们向往的龙门,收了丁宁这条锦鲤,他们这些渴求着过龙门的鱼儿们,当然是不敢多叫唤,怕惹上面的人不高兴。
于是,再有不满,他们也只能私下里嚷嚷。
凭什么丁宁的诗能入选《诗刊》啊,《诗刊》的人真是瞎了眼。
不过,丁宁看不到也听不见。
他只知道,他不仅成了歌手界的明星,还客串了一把诗坛的“大湿”,啊呸,是“大师”才对。
所以,多读点书总是没错的,穿越了还能显摆两下。
只恨没有再多读点络后,终于看到了丁宁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和《门前》。
她先看到的是微薄排列上靠前的《门前》。
然后,她抬起头,望着四面八方远远近近千沟万壑的荒原内牛满面。
在这个位于黄土高坡偏安一隅的小镇里,她特能体会到《门前》描述的某些画面。
阳光很高,门很低,土地很粗糙,天空很旷远,月亮很幽亮。
随意一脚,能踢起老高的尘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