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〇十二章 河东何去欲何从(第1/4页)  新三国翔龙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〇十二章河东何去欲何从

    东汉末年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把河东郡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敏感的战略位置。河东郡本属司隶校尉管辖,虽卫侯吴骏受命就任司隶校尉,名义上司隶州所辖有弘农郡、河东郡、河内郡与hn郡四郡,但由于吴骏入主洛阳掌管司隶州时间较短,还尚未真正掌控住整个司隶州,只完整的掌控着弘农一个郡及hn郡的部分县乡。而河东身处黄河以北,位于并州之南,并与并州的上党相接壤,并州原本属于并州刺史丁原所辖,后政权旁落于吕布贾诩,兼至司隶校尉一直空悬已久,故河东实际属于吕布的势力范围。

    而此时黄河西岸的关西地区,属于马腾、韩遂的势力范围,所以不管是司隶的吴骏,还是并州的吕布,抑或关西的马腾、韩遂,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争夺河东郡,河东郡就是在这种复杂的三角地带中河东暂时安宁了下来。

    河东太守王邑王文都,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深得河东百姓的爱戴。但因形势与时局变幻太快,名义上属于吴骏麾下官员的他却未融入至天龙军的体系中,同时王邑心向朝廷,而此时皇帝却是在并州晋阳城内;虽王邑对吕布反复行径及西凉军的残暴心中非常抵触,对吕布所发之指令半奉半违,只有选择性的执行。

    同时之前在吴骏入主洛阳后,曾向全州内全部发出接管钧令,要求各郡县现任太守县令前往洛阳述职,因王邑对卫侯吴骏半信半疑,存在观望心态,却并未如期前往,加上之前司隶州历经战乱,诸多县均已荒弃,无人管理,所辖四郡均民生凋敝,留守的县令寥寥无几,导致河东并未融入天龙军的掌控之中。考虑到王邑深受百姓拥护,河东确实需要王邑的存在与稳定,故不论是并州吕布还是司隶吴骏,并未对王邑采取过激行为,抑或是两位均未腾出手来处理河东局势,却使得王邑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

    历史上亦是因为王邑不是曹操的亲信,后曹操在官渡之战前调任亲信杜畿替代王邑接管河东。吴骏的横空出世,使得历史发生了蝴蝶效应,但历史却又曾如此相似,此次,吕布采用贾诩的“驱狼吞虎”之计,将王邑的河东兵马调转南下,屯兵于黄hb岸,阻止吴骏大军北上,亦有将这两家兵马火拼之后再出兵横扫坐享渔翁之利。

    王邑知道自己均不是吕布或是吴骏的的亲信,接到由并州发出的朝廷指令之后,马上召集河东郡内主要将领县令前来治所安邑议事,商讨对策。河东此时最为重要的人物分别有河东郡掾卫固与中郎将范先、郡吏贾逵与wx县令裴潜,加上安邑的卫家家主卫觊等人济济一堂,共寻河东出路,到底该何去何从。

    在此,简单的阐述一下河东的重要世家与人物。在汉末,每个州郡都存在世家,而在河东就有四大世家,分别是闻喜裴氏、安邑卫家、东垣范家与永安卫家。

    裴氏是闻喜的第一大族亦是河东最重要的家族之一。裴氏最早是凉州人氏,光武帝时他们的先祖裴遵曾经担任过敦煌太守,后来归顺光武帝,从敦煌迁到了安邑,后又于闻喜裴柏定居下来,其中家道曾有败落了很长一段时间。裴氏从上任家主裴晔时开始复兴,传到现任家主裴茂裴巨光这一辈更加厉害,特别是裴茂的长兄裴羲,桓帝时曾任尚书令,被封为开国公;裴茂亦是才华出众,灵帝时曾任郡守和尚书,因战乱致仕故里。

    裴茂共育五子,分别为长子裴潜字文行;次子裴俊字奉先;三子裴徽字文秀;四子裴辑字文衡;幼子裴绾字文崇。裴氏家族历来就十分重视家教,对儿女的教育抓的特别紧,所以家中儿孙几乎个个人品出众、才学不凡。长子裴潜前些年于荆州求学后回到河东,在老爹裴茂的引荐与运作之下担任wx县令;裴俊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护送其姐夫前往益州任蜀中长史,后逢灵帝驾崩,董卓入京,天下大乱,道路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