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非同款讲解器(第1/3页)  尘埃里的烟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天一早,卫芃宸又来接她去大安门,大安门的升旗仪式每天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变化,六月份是旅游旺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上人满为患,升旗仪式不到五点就开始了,卫芃宸没带李筱菡去凑那个热闹,而是不紧不慢的吃了早饭九点钟过去。

    卫芃宸是一贯的手工定制款式,西装革履,深沉肃穆。李筱菡的长发松松的在背后绑了个马尾,素面朝天,穿着新绿色小v领连衣裙,鲜活灵动。两个人站一起,一个是成功中青年,一个是近似未成年,李筱菡经过路边的橱窗,透过玻璃的反光看着模糊的投影,乍一看还真像是两个辈分上的人。

    这个好玩的场景让她时不时就往有玻璃的地方瞄两眼,卫芃宸啼笑皆非。

    大安门广场上看升旗的人潮早就散去,两个人经过重重安检登上大安门城楼,比葫芦画瓢的感受一下当年开国元勋挥斥方遒的气概。这里已经面对游客开放,从皇权的象征地位上跌落了下来,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毕竟还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对面是开国元首的纪念堂,居高临下的看着开阔的大安门广场,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因为距离远而渐次变小。

    卫芃宸带李筱菡在城楼边临眺望远,他一直生活在首府,这里并不是第一次来了:“以前爷爷偶尔有时间了,就带我来这里。放眼望去,天宽地阔,生民碌碌,肩上的责任特别清晰。”

    李筱菡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聆听。她感觉得到卫芃宸话里的认真,那种责任感和担当好像是流淌在他骨子里的,她甚至感觉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比卫芃宸更懂得“责任”两个字的深意。

    “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他读了那么多书,教给我的只有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席话说出来,音调不高,但是坚定有力,落地有声,甚至引得不远处几个年纪大的游客侧目注视,目光里是赞赏和敬服。李筱菡心有同感——虽然她做不到卫芃宸话里的高度,但这并不妨碍她崇拜这样为人正直信仰坚定的人啊。

    大安门后面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的行政办公日常生活区,行宫博物院。行宫博物院几个大字是一代文豪郭先生题写的,全世界最大的皇宫建筑群,建筑雄伟自然不用说,金碧辉煌之余,馆藏也是倾国倾城。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并不是浪得虚名。

    有导游在博物院门口用扩音器叫着:“528团的朋友们,咱们前门进后门出,不走回头路!如果走散了,一个半小时后在出口处等我!午餐后我们还有要去颐和园和天坛,大家抓紧时间!”

    导游妹妹的扩音器实在太响了,卫芃宸略尴尬的解释:“不能怪我小气,门票真没几个钱,不过颐和园还是晚两天再去,博物院不是看风景,最好不要走马观花。”

    李筱菡还会不知道这个?如果真的跟着导游走完行宫博物院,还不知道要错过多少瑰宝呢!恐怕行程结束以后她收到的只有遗憾吧!

    卫芃宸租了一个电子导游器,耳机线很长,卫芃宸带右边耳朵,李筱菡带左边耳朵,声音不大不小,可以对游览做参考,也不影响两人交谈。

    卫芃宸讲了很多很多讲解器里没有的细节,再一次用事实力证自己的博学:“我们刚刚从正阳门过来,那一段路狭小压抑,一到太和殿广场,豁然开朗,阳光普照。你有什么感想吗?”

    李筱菡似有所悟的回答道:“这是色彩和空间的对比啊。”

    “行宫博物院的建筑艺术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单单说这太和殿,周围是低矮的回廊,太和殿高高耸立,高与低的对比,间接烘托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大殿威严宽阔,殿前的日晷和嘉量显得更小了,大和小的对比,强调皇权无可替代;屋檐下是雕梁画栋,金彩镂刻,色调纷繁;屋檐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