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高考对所有高中生都有相当的的意义。我不一样,它就是一个学府到另一个高等学府之间的衔接,而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还是在学校,而非社会。
相信许多大学生对高三的复习生活都有深刻的记忆,因为那段时间真的很苦很累,优秀的学生怕自己不能更优秀,而普通学生则为了本科二字奋斗不止,至于剩下的,或碌碌无为、不肯奋进;或投机取巧、安于现状;总之,少有人会注意。
我的高三,或者说像我这类人的高三生活,实在不值得被标榜。网络没有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情感历程也没有就此止步。也许这是我那一年唯一值得骄傲的地方:那一年,我还在成长。至于对大学的认识,当时觉得肯定是很美好的,原因呢,因为老师确是这样说的。每一位代课老师都把大学描绘的跟天堂一样,深有不去你就会后悔一辈子的感觉。可是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事情不像想象中那样。或许我们不能奢求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即使它真的正确。又或许当初老师的话就是为了给我们一个为大学而奋斗的理由。而我也曾为此做过些什么,不过不甚用心。只是,我也不曾后悔罢了。
我没有把高考看得那么神圣,毕竟它还是考试,仅此而已。出身于教师家庭,父母还有祖父都是教师,他们对我的期望不言而喻。然而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我自己,我的真实实力,兴趣以及特长。我不习惯也不喜欢为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东西努力。有人说没有目标的人是迷茫的。我不否认这一点,我只是做好一天内我应该做的事,然后想想明天或许会做些什么。《十八岁的天空》里古越涛说过这样的话:“我总是不愿意去选择,因为我怕选择后看到别人失望的表情,我总是希望事情自然的发展,总希望船到桥头自然直”。或许你会说我不够上进,不够独立。可是事实上,我们这种人,在任何地方,处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好多风景。其实人生处处如画,或奔放狂野,或细腻温婉。难得的不是画上的内容,而是到底谁才是执笔者。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原因是它是对的,而不该做的,即使没有原因,那也不该做。就像那个故事所说,一个玩具一支笔,让孩子选,孩子选的是笔。不过我相信,就算他选的不是笔,父母也会在以后的路上让他放下玩具拿起笔,至于孩子喜欢与否,则不那么重要了。高中时分文理科,分科考试中,我的文科总分达到六百多分,理科却只有五百五十多分。而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父亲告诉我的一句话:“选文科你就不用念了”。一直是乖孩子的我连反驳父亲的勇气都没有。于是,那为了说服他花了好长时间准备的说辞刚萌生就已陨落。
高考前夕,我一如既往的去网吧醉于网游。我知道自己能考上二本,但是一本就难说了。考英语的时候我像平常一样的睡着了,于是得到一百二这个不高不低的分数。高考三天瞬间逝去,我所知道的是,那天网上我们全班有一多半同学去了网吧玩通宵,就像压抑已久的农民起义那样。
一般来说,高考结束后总要和标准答案对一对进行估分的,我也做了这个似乎对于结果没有任何影响的事。我给自己估了五百二十四,结果考了五百二十三。我庆幸我对于自己的事情还能掌握的这么好,甚至了如指掌。妹妹告诉我:“你如果估高一点,说不定分数也会高”。我笑了笑,毕竟她才八岁。而分数线也在预料之中,一本线是五百四,二本线四百八,而我正好属于夹在中间难以取舍的那批人。不过我却并不为此担心,我知道父亲肯定为我拿了主意。而我,无论哪里,我去便是。
果然,父亲为我填了志愿,四个理工学校,工科专业。只是其中多了个小插曲,他想让我去复读,而我是坚决不愿意去的,所以便就此作罢。对于父亲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我其实没有多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