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三章 就当做是我求你了(第1/4页)  韩娱超新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如果你看到了这段话,说明你正在阅读防盗章节。》请前往主站订阅本书,谢谢。如果误订了防盗章节,请重新下载,给各位添麻烦了,抱歉——同样的,明晨替换正确章节。

    [原文]

    执大象1,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2。乐与饵3,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4。

    [译文]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注释]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则,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既:尽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述说了“道”的作用和影响,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论“道”的重复,而是隐寓着言外之意。“道”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们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因而可以这样说,本章实为“道”的颂歌。在《道德经》中,“道”已经被多次论及,但从来没有重复,而是层层深入、逐渐展开,使人切实感受“道”的伟大力量。

    [评析]

    “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原文]

    将欲歙之1,

    必固张之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3,必固与之4。是谓微明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6,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7。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注释]

    1、歙:敛,合。

    2、固:暂且。

    3、取:一本作“夺”。

    4、与:给,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脱:离开、脱离。

    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引语]

    有人认为这一章也是讲用兵的道理,不过我们认为这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评析]

    从这一章的内容看,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