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 兵临潼关(第1/2页)  宅男的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就在吴应熊和红娘子等人率十五万大军从河南杀往西安之时,多尔衮也下令多铎抓紧进攻,多铎一路猛攻,此时也已经杀到了潼关。

    李自成此时派了刘宗敏率大顺军主力十五万镇守潼关,军师宋献策也在潼关帮刘宗敏出谋划策,两军在潼关前面对峙。

    过了两日,吴应熊派去潼关打探消息的张煌言回来了,他此时才二十四岁,在招贤榜上名列第十一位。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父张圭章,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于张煌言十二岁时病卒,故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

    张煌言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为人慷慨并且喜爱讨论兵法之道。张煌言十六岁参加县试,并考察骑射,张煌言射三箭皆中靶,与他一起应试的人没有不惊叹的。加之他平日留心时局,“慷慨好论兵事”,故周围的人们对他更加敬重。他在南京贡院里还结识了郑成功,他们年少意气相投,平日里还经常一起讨论天下大势。

    吴应熊知道张煌言历史上也是著名的抗清将领,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此次出征伐清,吴应熊便将张煌言也带上了,重用他,让他出谋划策。

    “丞相,此次清军的先锋为豫亲王多铎和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刘宗敏率军十五万在潼关驻守,他也学明军,组建了火枪营。”张煌言回到军营,跟吴应熊汇报了军情。

    “刘宗敏是想跟八旗军主力决战?”吴应熊问道。

    “看样子像是要大决战,刘宗敏对外称农民军三十万,而多铎的八旗军才三万。”张煌言道。

    “刘宗敏太小看多铎了,清军除了三万八旗军,还有投降满清的汉人武装,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哪一个手下都有火器和重炮。刘宗敏必败无疑啊,要是几杆火枪就能打败清军,明军原来在关外也就不会屡战屡败。”吴应熊说,“而我们抓紧时间策反西安城内的将领,让李自成早日投降,这样免得西安的百姓遭受清军屠戮。”

    “丞相说得对,我这就和红娘子商议策反的事情。刘宗敏仗着潼关天险,没把这几万清军放在眼里,必死无疑。”张煌言道。

    残阳如血,天边的残霞映红了古老的潼关,远处的山中不时传来的乌鸦“呱呱呱”的啼叫声,路上响起“哒哒哒”的马啼声,一队横冲直撞的清兵杀向潼关。

    领头的正是豫亲王多铎和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他们率领八旗军三万,汉八旗五万,杀向潼关。

    陕西的关中之地,地势险要,西安自古易守难攻,有“百二秦关”之说,意思是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这也是西安能成为九朝古都的原因。刘宗敏坐拥近二十万人马,所以根本没把多尔衮的八旗军放在眼里。

    刘宗敏还觉得,潼关天险,八旗军插翅也飞不过去,看看地形,西安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黄龙山。

    刘宗敏在潼关,仍然每天吃酒作乐,从京城抢来的美女,他都带回了西安,每日必有新妇,天天都很快活。

    军师宋献策三番五次劝说刘宗敏要注意潼关防务,刘宗敏很不高兴,道:“你这样的人,只会乱嚼舌头,再多嘴,本将军就将你扔到潼关外面去喂狼。”

    宋献策这时因为丞相牛金星的谗言,已经不太受李自成重用,他干脆也不再多言。

    多铎的清军,就在潼关前十里驻扎,等候多尔衮派人运来的重炮辎重再攻城。

    那天,天气阴沉,虽然时间已经是1645年春,但是陕北的冷风一吹木叶凋零,大地一片萧瑟之气,苍山如一条赤龙盘在关中大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