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两个耳朵?”她看其弟子在想,便自问自答道:“因为上帝让我们多听少说。”在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听众是美德,不仅表现教养和风度,而且不会错过可以利用的某种信息。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此理。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别提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愿意做“听人说话”的听众,即使那些“训练有素”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中,也会出现因为不尊重别人而爱chā话之大忌。比如最近较为流行的“谈话”栏目,我常常看到一些主持人与嘉宾上演“喧主夺宾”之“戏”,时不时地打断人家的谈话,未等人家把一个话题讲完,就迫不及待地横上一杠,打断嘉宾的思路,致使嘉宾精彩的发言戛然而止,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接主持人的话碴儿再往下说,这样的节目要能办得让观众满意,岂不怪哉?
在团队各种活动,在朋友聚会,在公众场所,乃至在“一对一”的对话场合中,再没有哪种人能比爱打断别人谈话的人更让人讨厌的了。如果爱chā话者仅仅是为图个热闹,发发“嘴痒”倒也罢了,而我们常常遇到的爱chā话者往往会是chā一两句话还不过瘾,还要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上演“chā入为主”的角色。他们以为自己说得越多捞得越多,殊不知被打断话者的心里绝非好受,若是他们也像爱chā话者一样不容你的表演,一场嘴仗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爱损人型俗话说:“口是伤人斧,舌是割ròu刀”“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说明如果一个人想搞垮另一个人,并不需要动刀动qiāng动家伙,只需要发发“嘴痒”,制造一些无中生有的事端损损对方——这就足具杀伤力了。
靠一张嘴来损害他人者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有计划、有预谋地靠损人而使自己得益的。我以为这种损人行为本质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嘴痒癖”的范畴,是地地道道属品质上的问题了。既然不属“嘴痒癖”问题,在此就不说他了。我要说的另一种靠“嘴痒”损害他人的人——他们大多属于纯粹的“嘴痒癖”患者——这类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比比皆是。他们通过耍耍贫嘴,挑人毛病刷人脸面之事也是极感兴趣的。像贫嘴张大民之类的人,你就没办法说他道德品质有多么恶劣,但“小打小闹”的损人利己之事却干得不亦乐乎。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点点小聪明但没什么出息,长期以来与自卑心理相依,养成了一副既散漫、不思进取,又爱谈资的市侩德行。他们没有真知灼见,但其“嘴痒”之癖却屡屡会给真正的有真知灼见者制造各种无端的麻烦。
---------------
四类败嘴--无畏的嘴仗之源(3)
---------------
更可气的是一些工于挖苦之能事的“嘴痒癖”者:他们虽然不直接地骂人,但一张“先扬后抑”的嘴只要一说话,就好比是逼人吃苍蝇裹陷的包子般——奇损无比。比如见到同事穿新衣,便说“这衣服你穿起来挺有型,但我穿起来就像孕fù了”;比如见到朋友买新房,便说“这房子蛮大的,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比如见到朋友购新车,便说“这车子不错,我家邻居的车好像更高级”;比如朋友请吃饭,便说“这餐厅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差一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请诸君试做分析:这些听似赞扬他人的“好话”背后,究竟还裹着一层什么东西呢?
依我之见,这种东西应该叫阿Q般的自我心理满足。殊不知这种短暂的心理满足总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大有可能因为语言失当而招致他人的不满,以致反唇相讥,但凡许多无畏的嘴仗也由此而起。然而爱损人者最不怕的恰恰是打嘴仗。不是吗?这边的嘴仗尚未告结,指不定那边的“嘴痒”又将要开始了!
我之所以将如上4种类型的“嘴痒”者统称为“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