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艰难的境地,迫切需要新的就业机会。
    当时,旅游业在亚洲还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先进国家的游客,都到其他先进国家去观光。于是我们决定展开宣传,把1961年定为"访问东方年"。为了吸引游客,我们在4月间举行航空展览,接着相继举行电视和无线电展览、汽车展览、胡姬花展览、摄影展览等等。6月3日则举行邦庆日庆祝盛会。接下来是历时两个星期的文化节活动。我们以这少许节目来吸引外国游客。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联合国技术援助理事会派出的一个技术团。这个技术团于10月间到新加坡来考察拟议中的裕廊工业区,然后就哪种工业适合在这个工业区发展提供意见。我们很幸运,得到温斯敏博士的协助。他是这个技术团的团长,也是一个讲求实际、精明能干的商人,过去是个工业家,担任过荷兰政府的部长,对欧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情况了如指掌。他在新加坡逗留三个月左右,为新加坡日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时,我们的经济主要依赖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一个印尼代表团曾到新加坡来,讨论如何消除两地之间的"不正常贸易"以及如何增加他们的外汇收益。他们要求我们把从印尼运到新加坡的货物当中的相当大的比值,以外汇记入他们的账户,他们则答应通过新加坡购买双方所同意的一定数量的货物。然而摆在眼前的却是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商人合作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没有人会申报从印尼进口或输往印尼的货物的价值,也不会申报真正买入和卖出的货物的清单和价格。印尼配货人寄出的发货单上的价钱,也低于货物的实际价值,而且往往利用同一份出口许可证寄出第二批货物等等。
    第21章 大马来西亚
    长久以来,英国人在探讨"大马来西亚"的概念时,认为这个概念是实现他们长远目标的方法之一,那就是,先把他们在本区域的殖民地联结在一起,然后才让它们独立。问题的关键是,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政府会不会有一天由共产党领导?他们相信当我公开坚持新马合并是新加坡实现独立的方法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期间,新加坡同马来亚合并的问题看来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东姑对新加坡的态度最叫人气馁。他再三回避向他提出的任何合并建议,坚决不要新马两地在任何情况下合并,而且利用每一个私人或公开的场合表明他的立场。1960年5月,他在lún敦告诉马来亚留学生说,新加坡的政治思想像种族结构一样,跟联邦不大相同;加上新加坡有130万华人,这会使马来亚人感到不知所措,破坏联邦的宁静气氛。他说:"许多受华文教育的华人和新移民,始终效忠中国,很少关心马来亚。"他这番议论在当时来说是很典型的。其实他也够坦白的。因此,6月间有人在电台节目中问我有关新马合并的展望时,我决定对人们的期望泼冷水,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新马两地不可能合并。我说,联邦担心种族平衡会受到破坏,它也怀疑新加坡的华人大多同情共产党。因此,我们得用具体的方法向他们表示,我们效忠的对象主要是马来亚。
    令人特别担忧的是,东姑对我们的希望泼冷水,却丝毫感受不到对新加坡公众内心造成的伤害。他每次发表谈话,新加坡报纸总是突出报道,这就使那些主张新加坡成为独立自主国的人赢得更高的声誉。到1960年10月,连林有福和新加坡人民联盟也赞同新加坡先成立主权国家,然后才考虑同马来亚合并。然而正如我向英国驻新加坡专员薛尔克勋爵强调的那样,这是绝对行不通的。共产党一旦控制独立的新加坡,一定会战斗到底,不会轻易把主权jiāo给联邦。
    薛尔克是苏格兰一位公爵的次子,平时常摆出一副贵族架子。他异常瘦长,看起来有点驼背。他的头发灰白卷曲,瘦削的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