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钟馗捉鬼(第3/4页)  我不是钟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化干事安了家,现在成了文化站站长。

    他虽然下乡的晚,但跟钟魁生父也有几次交往,对于钟魁很好奇。钟魁记忆中也知道李国辉这个名字,但这个名字对于现在他的来说,也只是个代号而已。

    “嗯,今天天气不错啊!”余思远见场面有些不好,连忙打岔,“老钟书记,不如带我们去村里转转?”

    要不是洪亮这一问,余思远还真不知道钟魁原来只是钟家的养子。他心中一动,觉得李国辉的名字有些耳熟,跟他所认识的一位京城老乡同名,不会是这么巧吧?

    余思远内心充满了八卦,他打定主意,等回镇上后,一定要找洪亮打听打听。

    钟三爷带着余思远等人在村子里转悠,钟三爷并不觉得村子里旧房子有什么好看的,他以为余思远这是要深入群众体验民间疾苦,嘘寒问暖什么的。

    钟魁却是知道余思远想看什么,就接过这个茬,介绍起这里的民居特点:

    “我们这里民居的建筑布局是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特点的,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装饰艺术水平高等特点。布局上,房屋都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以厅堂串起来层层院落形成狭长的两进或者三进的院子。不过,三进的院子我们村只有两家,他们两家以前都是富户。”

    “关中地区夏季炎热,防晒就成了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有的民居两邻共用一个墙,各盖半边,厢房向院内收缩,而两厢檐端距离也非常小,夏季院内就会形成大片的阴影区,避暑效果好。此外,关中地区历来地少人多,所以这里的传统民居宅院布置密集,院落非常狭窄。”

    “你们一定发现所有的四合院外墙上都没有窗户,门窗朝向院内。这样院落变得更加内向且封闭,符合封建社会的礼教,也满足了人们享受家庭生活心理需求。这些老民居,虽然一眼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在民俗专家或者建筑专家的眼里,艺术价值是很高的。”

    钟魁口才极好,当然不免自吹自擂,就连钟三爷也不禁自豪起来,心说文化人就不一样,旋即想到自己家里盖了没两年的新房,怎么越看越是觉得别扭呢?

    钟魁带着众人在村里转了一圈,不知不觉中到了村外,他指着钟馗庙遗址外的那棵远看绿荫如盖的大银杏树说:

    “看到那棵银杏树了吗?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每到秋天的时候,一片金黄,十分漂亮,据说这棵银杏树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亲手种下的,为了给他父亲祈福。大家都知道,他得位不正,所以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天下人显示他是多么的守孝道。”

    风景好不好,不要紧,遗迹曾经辉煌不辉煌也不打紧,只要你会讲故事,或者说编故事。这个故事钟魁编的很好,果然引来一片惊叹声:

    “原来这么有来头啊!”

    “真的吗?”当然也有人表示怀疑的。

    余思远下意识地看向钟三爷,他想起了钟魁曾经跟他提过的弥猴桃的故事,什么世界弥猴之乡?在这种事情上,钟魁是有前科的。

    钟三爷愣了一会,见钟魁冲他使眼色,反应过来,忙道:

    “这是老辈们传说下来的,或许真是李世民栽的,玄宗皇帝也说不定呢,咱钟天师是玄宗时的人物。”

    “各位领导、大叔,大家不信可以找专家来测定一下。”钟魁振振有辞道。

    钟魁是知道这棵银杏树的,因为导游曾经是这么介绍的,至于是不是真有那么大岁数,或者要问是不是李老二或李老三栽的,谁管呢?

    众人大感兴趣,正要前往那颗银杏树下,只听村外的山路上传来一阵汽车的喇叭声。

    一辆皇冠轿车,来到村外停下,崭新的漆色在阳光下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